抗菌药物的发现可以说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仅仅青霉素的使用就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不幸的是,抗菌药物的滥用不仅导致了病菌的耐药性,而且面对现代社会逐渐复杂的病理,抗菌药物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临床伤害。
广谱抗菌药是指某些抗菌药物抗菌范围广泛,抗菌谱大,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抗菌药都是广谱抗菌药,如四环素和氯霉素,它们不仅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且对衣原体、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及某些原虫均有抑制作用。
滥用广谱抗菌药导致的霉菌性肠炎成为最常见的临床病例。在诊疗中,一位姓丁的八岁小孩因肠系膜淋巴结炎,采用广谱抗菌药,结果导致霉菌性肠炎。肠系膜淋巴结炎表现为腹痛、发热、消化道症状,常继发于上感或肠道炎症,病因一般认为是由CoxsackieB病*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在小儿科十分常见,与孩子淋巴系统发育活跃有关,一般为阵发性腹痛,与季节、饮食、疾病、发热等都有关系,腹痛不影响睡眠,也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一般不用治疗。滥用抗菌药只会导致原本没有细菌感染的肠道“二重感染”,造成了真菌性肠炎。
抗菌药的使用误区
误区一:抗菌药=消炎药=抗生素
许多人将抗菌药等同于消炎药或感冒药,一旦有炎症或“感冒”,就赶紧服用。实际上抗菌药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其他类型的炎症,如过敏性炎症(如接触性皮炎)、变态反应性炎症(如过敏性哮喘)等无菌性炎症无效。同样,抗菌药也不宜用于治疗病*性感冒。如果滥用,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因为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这些菌群互相制约,保持体内的微生态平衡。如果不分病情使用抗菌药物,会杀死体内正常有益细菌,引起菌群失调,招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误区二:抗菌药越新越好
许多人在使用抗菌药时往往迷信新药、好药、贵药,认为抗菌药“越新越好”,“越贵越好”。其实每种抗生素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比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也便宜,再加上人们不经常使用,疗效反而可能更好。
另外,当我们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时,体内正常菌群同样会被杀灭或抑制。不过,其受抗生素影响的范围大小,取决于所选用抗生素的抗菌谱的广或窄。抗菌谱窄的抗生素只对一种或少数细菌有活性,如青霉素G,主要只作用于阳性球菌;广谱的抗生素可对两种或较多细菌有活性,如头孢曲松,可对多种肠杆菌科细菌有效;超广谱抗生素即对多种或大多数细菌有活性,如泰能,不但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有效,而且对厌氧菌也有作用。可见,抗生素的抗菌谱越广,受影响的细菌也越多,受杀灭或抑制的正常菌群也越多。
因此,治疗感染应根据引起感染的病原菌来选用窄谱、有针对性的抗生素。这样既可以有效杀灭病原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又可避免或减少对正常菌群的杀灭或抑制作用。
误区三:疗程不当,频繁换药
有的病人对抗生素期望值过高,使用某种抗生素一两天后没有明显好转,就要求医生换用其他抗生素,或增加其他抗生素。治疗时间的长短应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临床反应和细菌的种类。通常对于急性感染,抗生素的疗程一般为5~7天,或症状和体征消失3天后方可停药。如果一个普通的感冒用几种抗生素,会增加细菌的耐药性,还可能造成二重感染。
误区四:同时使用几种抗菌药
抗菌药联合使用的目的是为提高疗效、降低*性,延缓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仅不增加疗效,反而可能降低疗效,增加不良反应或增加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会,因此联合用药应予以严格控制。联合用药指征:混合感染、严重感染、一般抗菌药不易深入部位的感染(如结核性脑膜炎)、容易出现耐药的或必须长期治疗的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慢性尿道感染或骨髓炎)等。同时,应避免联合使用*性相同的抗菌药。
抗菌药的六大使用原则
1.有感染时才使用,无感染时不可滥用。
每个药物都有不同程度、性质的不良反应,不需要时过多使用,会造成对人体其他器官,如肝脏、肾脏的损害,引起*副作用。抗菌药物的滥用还会引起比其他药物更严重的后果—细菌的耐药,这会导致药物对细菌失败,一旦有感染时会影响疗效,甚至引发无法控制的感染。所以,使用抗菌药物一定要注意,有感染时才使用,无感染时不可滥用。
2.使用抗菌药物要保证足量足疗程。
使用抗菌药物要保证足够的剂量和疗程,否则病原菌未被全部杀灭,留存的病原菌会产生耐药性,使感染不易控制,或前期虽有所控制,后期又会复发。使用抗菌药物也不能随意加大剂量和延长疗程,否则会引起*副作用。
3.使用抗菌药物不能随意换药停药。
一般来说,抗菌药物需服用2~3天,在体内达到一定的药物浓度后才会起效。随意更换药品,不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另外,每种抗菌药物针对的病原菌都有所不同,盲目换药,很可能会换用对自身感染的病原菌没有作用的药物,造成治疗无效。也不能一有效果就随意停药,应用足疗程,才能完全控制病情,避免复发。
4.抗菌药物的使用要注意正确的药物级别。
抗菌药物有不同的级别,其抗菌力度也有相应的差别,但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要用高级别的药物。只要选用的药物恰当,即使低级别的药物也能发挥足够的作用。过多使用高级别药物会造成细菌耐药,影响其对重症感染的疗效。一般的门诊患者通常都是轻度感染,使用低级别的药物就已足够。当然,需住院治疗的重症感染患者确实是需要使用高级别药物的。
5.必要时做细菌培养。
即使同样是上呼吸道感染或肺炎,其病原体的种类也是千差万别,而每种抗菌药物都是针对某一些病原体有作用,对另一些病原菌就可能毫无作用,即抗菌谱是各不相同的。凭经验选用药物很可能会造成所有药物“不对症”,所以,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就能准确地指导是什么病原菌,该病原菌对哪些药物敏感,从而能针对性地用药。当然,门诊患者普通的轻度感染,一般医生凭经验也能准确用药,并非都需做细菌培养。在药物使用一段时间疗效不好时,就需做细菌培养,明确病原体。中、重度感染的住院患者需要做细菌培养。
6.药物能口服就不能静脉滴注。
静脉滴注药物确实比口服药物起效快,在体内达到的药物浓度高。但静脉滴注也会带来很多相应的副作用,如静脉炎、热原反应等,在使用的安全性方面往往不如口服用药。再者,门诊患者大多是轻度感染,口服药物完全能达到所需的疗效,不必使用静脉滴注。住院的中、重度感染才需要使用静脉给药。
总之,不需要用时,不用;需要用时,用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