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感染专科治疗医院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深度学习消化道淋巴瘤的影像表现
TUhjnbcbe - 2022/8/28 23:04:00
消化道淋巴瘤


  胃肠道淋巴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是结外淋巴瘤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发病率约为1/,约占胃肠道肿瘤的0.9%;发病高峰期为10岁或50岁,为儿童期最常见的胃肠道肿瘤;男性稍多于女性。致病危险因素包括HIV感染、HPV感染、腹腔特发性疾病、炎症性肠病、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等。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按大体标本分为三型:隆起型、溃疡型及浸润型。病理类型则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弥漫性大B细胞型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型最多见。消化道淋巴瘤的临床症状常无特异性,表现为消化不良、消痩、血便、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

1.常见CT表现①管壁增厚:肠壁呈节段性或弥漫性增厚,增厚管壁常呈环周性、对称性改变,亦可增厚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肠道黏膜层常无破坏(图1?图8)。②肠腔改变:受累肠管具有一定柔软度,较少出现肠梗阻;肿瘤可破坏肌层内的自主神经丛而导致管腔明显扩张,表现为一特殊征象-动脉瘤样扩张(图2、图4)。③肿瘤密度及强化改变:肿瘤密度较均匀,平扫呈稍低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呈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病灶内坏死、囊变、出血及钙化少见(图1?图8)。④周围组织、器官受累;淋巴瘤一般不侵犯周围组织、器官,与之分界较清楚;进展期肿瘤可侵及周围结构(图5、图6)。⑤淋巴结改变:常伴肠管周围淋巴结肿大,沿血管走行分布;部分融合淋巴结可包绕血管及脂肪组织,形成典型的“夹心面包征”;部分患者伴有腹膜后、肝门、脾门区淋巴结肿大(图7、图8)。⑥远处转移表现:少数原发性肠道淋巴瘤可有远处器官转移,部分患者可伴有肝、脾浸润,表现为肝、脾弥漫性肿大;进展期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较难与继发性胃肠道淋巴瘤鉴别。

图1回肠淋巴瘤

A:CT平扫图像示回肠管壁对称性增厚,管壁较柔软,未见肠腔狭窄及肠梗阻征象;B:CT增强静脉期图像示增厚管壁明显均匀强化

图2回肠淋巴瘤

A:CT平扫图像示回肠管壁环周性增厚,管腔呈动脉瘤样扩张;B:CT增强静脉期图像示增厚管壁均匀中度强化,黏膜线连续

图3结肠肝曲部淋巴瘤

A:CT平扫图像示结肠肝曲部管壁呈偏心性增厚,密度均匀;肠系膜根部可见增大淋巴结影;B:CT增强动脉期图像示增厚管壁及肠系膜根部淋巴结均呈均匀中度强化

图4空肠淋巴瘤

A:CT平扫图像示空肠管壁环周性增厚,管腔呈动脉瘤样扩张,肠管周围见增大淋巴结影;B:CT增强静脉期图像示增厚管壁及周围淋巴结均呈均匀中度强化

图5回盲部淋巴瘤

A:CT平扫图像示回盲部管壁环周性增厚,密度均匀,管腔狭窄;B:CT增强静脉期图像示增厚管壁呈均匀中度强化,肠管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呈条索样强化,提示进展期淋巴瘤

图6回肠淋巴瘤

A:CT平扫图像示回肠管壁增厚并软组织肿块形成,密度欠均勻,局部管腔狭窄;B:CT增强后延迟期图像示肿块呈不均匀强化,肠管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呈条索样强化改变,提示进展期淋巴瘤

图7降结肠淋巴瘤

A:CT平扫图像示降结肠管壁环周性增厚,密度均匀,局部管腔变窄,肠系膜间隙见数个增大淋巴结影;B:CT增强动脉期图像示增厚管壁及淋巴结均呈均匀中度强化

图8升结肠淋巴瘤

CT增强冠状位重建图像示升结肠管壁增厚,局部软组织肿块形成,呈均匀中度强化;肠系膜根部多发增大淋巴结,包绕肠系膜血管,呈“夹心面包征”

2.常见MRI表现增厚肠壁或软组织肿块于T1WI呈均匀中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多呈均匀性轻至中度强化。余肠腔狭窄或扩张、周围组织器官受累、淋巴结改变及远处转移等影像改变基本同CT。

1.胃肠道癌胃肠道癌与淋巴瘤均可表现为胃肠道管壁增厚、肿块形成及淋巴结肿大,但胃肠道癌常表现为管壁僵硬、肿瘤边界不清、黏膜层破坏较明显;肿瘤对周围组织侵犯较明显且较早出现肠梗阻征象;胃肠道癌肿大淋巴结常伴有坏死,且较易出现远处转移;增强扫描,胃肠癌强化程度较淋巴瘤明显。

2.胃肠道间质瘤胃肠道间质瘤常呈偏心性肿块,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密度欠均匀,液化、坏死及囊变较为多见,部分病灶可有钙化;增强扫描胃肠道间质瘤呈不均匀中度强化;常无肿大淋巴结。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度学习消化道淋巴瘤的影像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