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2/8/23 20:57:00
作者:*辛来源:中国科学报近日,上海交通大医院消化科团队研究发现产肠*素脆弱类杆菌(ETBF)处理大肠癌细胞后产生的外泌体中miR--3p减少,促进了Th17细胞分化。ETBF下调miR--3p并进一步促进PHF5A介导KAT2A的RNA可变剪切,最终诱导大肠癌的发生。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胃肠病学》。ETBF感染分泌的脆弱类杆菌*素(BFT)可引起家畜和人类腹泻,亦可无症状地寄居于部分人群肠道内。ETBF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其可以分泌BFT。近年来,ETBF与炎症性肠病、结肠炎相关大肠癌和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然而,ETBF诱导肠道炎症和肿瘤发生的机制仍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ETBF处理大肠癌细胞后产生的外泌体中miR--3p减少,促进了Th17细胞分化。ETBF下调miR--3p并进一步促进PHF5A介导KAT2A的RNA可变剪切,最终诱导大肠癌的发生。此外,在临床样本验证中发现外泌体包裹的miR--3p的含量在结直肠癌,活动性肠炎病患者中均显著性降低。MiR--3p有希望成为预测肠道炎癌转化以及肠炎活动进展的生物标志物。靶向ETBF/miR--3p通路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医疗手段来治疗肠道内富含ETBF的肠炎和大肠癌患者。同时,研究人员发现ETBF通过在体外和体内下调miR--3p来促进大肠癌细胞增殖。ETBF下调miR--3p依赖于METTL14介导的m6A甲基化。ETBF处理大肠癌细胞后,miR--3p的靶基因—PHF5A通过调节KAT2AmRNA的可变剪切来激活SOD2。miR--3p可以被包裹在外泌体中释放并通过调节Th17细胞分化来介导细胞间交流。血浆外泌体中miR--3p的含量在健康对照人群、炎症性肠病以及大肠癌患者体内逐渐降低。存在于血浆外泌体中的miR--3p与炎症性肠病和大肠癌患者肠道内ETBF的丰度呈负相关。这项基础结合临床验证的研究确定了ETBF促进肠炎和大肠癌变的新机制,并提供有力的证据表明ETBF和包裹在外泌体中的miR--3p可以作为炎症性肠病和大肠癌患者的潜在预后评估指标和治疗靶点。相关论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