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人浙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靳津教授
推荐人浙大学术委员会委员
生命科学研究院冯新华教授
反复腹痛、腹泻,甚至便血、体重下降……近年来,患炎症性肠病(IBD)的病人越来越多,这类疾病由于反复发作且无法治愈,被称为“绿色癌症”。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靳津教授与浙大医院的曹倩主任医生合作,对两种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从免疫和代谢角度进行了系统解析。他们发现,这两种疾病虽都属于炎症性肠病,但肠道的微环境却迥然不同。其中,克罗恩病患者肠道中由于缺乏硒而导致了一群致病性的T淋巴细胞显著增加;当患者补充硒制剂后,致病性的T淋巴细胞显著减少。这一研究提示:补充硒有望促进克罗恩病患者肠炎症状的缓解。相关研究发表于Immunity(《免疫》)杂志。
Q
什么是炎症性肠病?如何区分两种亚型?
靳津:我们的肠道在正常情况下,肠道黏膜、免疫细胞与微生物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当组织受到损伤时可以快速清除微生物,修复损伤,维持自身的稳定。
而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肠道黏膜损伤后,微生物进入肠壁,免疫细胞在肠道持续聚集,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它们一方面招募了更多的免疫细胞从血管进入肠道组织,另一方面对肠道组织也造成损伤,持续失控的炎症让组织损伤不断加剧,肠壁出现水肿、溃疡等表现。这种情况反复发作,无法治愈,因此炎症性肠病也被称为“绿色癌症”。患者常常表现出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的症状,治疗的药物也类似,通过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来减轻炎症。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分为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两种亚型。临床上不同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病变的范围不同,克罗恩病可以累及整个消化道,而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只局限于结肠和直肠;第二,症状上也稍有不同,克罗恩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很多患者还会合并肛瘘,而溃疡性结肠炎主要表现为反复的腹痛和血便。第三,很多患者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需要手术的病人大概在15-20%,切除结肠后症状会有很明显的改善,而克罗恩病由于病变范围广,患者常常会发生肠道的狭窄、穿孔等,最终大约90%的病人都需要手术,而且手术只能切除部分狭窄或穿孔的肠段。
图: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图片来源:医院)
Q
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当前临床的治疗手段是怎样的?
靳津:IBD的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明确,它与环境、遗传、肠道微生物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肠道免疫异常有关。目前的研究认为,炎症性肠病可能是遗传易感的个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发生肠道菌群紊乱,进而引发肠道免疫系统的过度活化所导致的。
临床上这类疾病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传统的抑制免疫系统的药物和近几年出现的新型生物制剂,大多是靶向免疫系统,通过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来进行治疗。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目前没有可以适用于所有人的药物。药物治疗不能缓解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比如穿孔、肠道梗阻、癌变等时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Q
你们是怎么想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