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感染专科治疗医院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观二
TUhjnbcbe - 2022/5/30 15:57:00
北京酒渣鼻网上医院 http://pf.39.net/bdfyy/tslf/210310/8733702.html

01

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对于胃肠功能紊乱有其特殊的理解。其中,整体性观念,从总体能量平衡的角度来看胃肠功能紊乱,是其中之一。

这次来谈谈,在中医体系中,胃肠症状和非胃肠症状,是如何被匹配和识别的。这种特殊的信息匹配,是中医最常用,也最有经验的操作,即特异信息的关联性。

先从案例开始说起,一步一步,把诊疗思路交代清楚。

往来发热伴胃肠功能紊乱

男,3岁,高热39°+抽搐2天入院,予抗病*、抗感染、补液、退热、止痉治疗5天。

现每日下午发热,热度39°以下,发热时伴恶寒、汗出、抽搐(30分钟以内停止,但多次发作)、精神萎靡,凌晨热退,日间无抽搐。

不发热时,食欲不振,哭闹烦躁,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时作,小便短*。主管医生拟维持用药,进行脑脊液穿刺检测进行排查。

02

STEP1

先把症状分组:

①发热+恶寒+时间规律(往来寒热)

②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

③精神萎靡+烦躁

④小便短*

⑤抽搐(痫症)

STEP2

在既有的特定关联症状数据库中,寻找最为匹配的描述。匹配程度越高,偶然性越低,必然性越高。

“数据库”在哪里?

在中医典籍中。

我首先想到的是《伤寒论》中的96条,关于“小柴胡汤证”的描述: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在条文中,患者的发热类型、主观感觉、胃肠紊乱、精神症状都有了高度的匹配。

STEP3

补全信息,验证判断。

进一步搜集舌苔、脉象、排泄物等信息,来验证是否属于“小柴胡汤证”。

STEP4

开始治疗,获得反馈。

使用了小柴胡汤加石膏。一剂后,诸症缓解,没有再发作抽搐,治疗有效。2日停药,出院。

《伤寒论》条文中所记载的“关联症状”,是我们搜索的范围,这就是中医的“数据库”。

03

《伤寒论》中,类似“小柴胡汤证”这样的条文很多。有人问:这什么*?怎么会有人生病的时候,或者烦躁,或者呕吐,或者腹痛,或者渴,也可以不渴,或者心悸,或者咳嗽?这太随意了吧,不符合实际情况啊。

的确,没有人会这样生病,因为这段条文,并不是一个活生生的病案记录,而是锤炼过的逻辑判定,不是某个个体的症状记载,而是为了让医生根据症状,进行快速识别判断,而写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才会看起来零零散散的,没头没脑,缺乏情节上的连续性;那么多的“或然”症状,其实是在描述小柴胡汤证有可能、非必要出现的所有情况,是在描述一个逻辑判定集的“边界”。

整本《伤寒论》,既要有症状,更要有逻辑判定,才构成了整个六经病体系的“数据库”。

这就是张仲景牛逼的地方,他的思维在当时太具有超前性,已经由单纯的临床经验,进化为逻辑严谨的六经病大数据体系。所以才能沿用至今,临床价值仍然十分重要。

再比如说“太阳病”,文中没有很复杂的理论解释,只是罗列了一组又一组“关联信息”来告诉你,如果能够匹配,我们就能确定是“太阳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太阳病第一条,告诉我们,脉象+症状+范围,这种特定的关联信息,就能够初步匹配到太阳病范畴了。

太阳病,头疼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这是太阳病第十三条,意思是进一步判定,如果是太阳病,而且出现了更多的特异性症状,就可以使用桂枝汤。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

这是太阳病第十七条,意思是太阳病后几天,经过了辛温发汗的治疗,如果又使用了不适当的治疗方法,病情没有缓解,那么就不能够再次使用桂枝汤进行治疗了。

这是在做逻辑上,有条件的排除。符合条件的,就不能再判断为太阳病,也不能用桂枝汤了。

举了这么多例子,我想,大家已经有所察觉了:中医不是经验主义,而是严谨的逻辑推理+判定体系。特殊的关联信息,是症候群,是线索,是判断依据,还是验证手段。

这个大数据体系能够自洽,得益于其中“关联信息”属性的多样性。有客观信息,有主观信息,有时间信息;有强度、幅度、形态、比例的信息;有静态、动态的信息。

所有的信息,构成了对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描述。验证信息的过程,有点像区块链的原理,用已知的A部分,就能判定B,用C来排除,还能用D来验证。实际上,ABCD是一个完整的信息流。

用“关联信息”和大数据的角度来看中医,AI在未来,进行充分的自我学习后,是否会出现一个电子版的“神医”,未必不可能。

简希医话

灯下读书心中问道

简希医话

1
查看完整版本: 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观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