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是生命健康的基础和轴心,人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脾胃输送的营养物质。古代人把脾胃比作“仓廪之官”,就是说脾胃是管理粮仓的官员。两者既共同管理又各自分工,如果说胃是一个储存和粗加工粮食的“粮仓”,那么脾就是服务于粮仓的“深加工厂”和“物流公司”。
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要先经过胃的初步研磨和消化,然后再经过脾的二次消化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如果脾胃虚弱,直接的表现就是消化不良,营养吸收障碍,气血不足等。临床表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嗳气返酸、便溏腹泻、口苦口干、头昏乏力、脸色发*等。健康人的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其正常生理组合被破坏,而产生病理性组合、引起临床症状就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
临床表现:腹泻、腹胀、便秘、肠易激综合症、食物不耐受(如乳糖不耐等)、焦虑或抑郁、口臭、痤疮、湿疹、皮肤过敏等。因此,从临床表现来看,中医理论所说的脾胃虚,与西医的肠道菌群失调是有相同之处和交集点:1.“脾主运化”与益生菌①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运输和消化。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是指脾具有把水谷(摄入的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也就是说,脾起到了促进食物消化、分解,帮助营养物质吸收的作用。②与“脾主运化”的作用类似,益生菌具有参与物质代谢的作用。肠道菌群具有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促进营养物质被利用和维生素合成的作用。研究表明,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能参与营养物的消化吸收;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同时还能促进铁、镁、锌等矿物元素的吸收。肠道菌群的正常组合遭到破坏,就会出现胃肠不适等病理表现,久而久之,便会使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出现中医脾虚证的证候,进而导致慢性疲劳的发生;反之,由慢性疲劳造成的脾虚同样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2.“脾主统血”与益生菌
①中医理论认为,脾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即是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而致出血的功能。②消化道正常菌群合成的维生素K,是人体维生素K的主要来源,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导致肠道菌群遭到破坏,引起合成维生素K的细菌减少或菌群紊乱使胆汁分泌减少时,机体则可出现出血症状。双歧杆菌减少,其参与维生素K合成量也随之减少,这就加重了出血症状。正常造血活动,必须有足够的血红蛋白、铁、维生素B1、B2、B12、泛酸、叶酸等物质参与,其中任何一种物质缺乏将能导致贫血问题。双歧杆菌可以合成维生素B1、B2、B6、B12、泛酸和叶酸,当菌群失调时,明显表现维生素缺乏。双歧杆菌产酸使环境利于二价铁的吸收。3.“脾主肌肉”与益生菌①《*帝内经》提到:“脾主肌肉……”意思是说,全身的肌肉都要依靠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来充养,脾气健运,肌肉才能丰满、发达、健壮。脾失健运,营养不足,肌肉瘦软,四肢倦怠无力,出现重症肌无力等证。②消化道正常菌群,参与脂类的吸收,充足的脂肪酸为维持慢而持续活动的红肌提供能量。菌群紊乱时,能量产生随之而降低,使肌肉无力。4.“脾主长夏”与益生菌①俗话说:“夏季无病三分虚,养好脾土过长夏”。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但是夏季,尤其是农历六月左右的长夏天气,更是以潮湿闷热为主,加上脾喜燥恶湿,于是人们的脾胃功能低下,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说明,脾病易发生于夏季或夏秋之交。②在夏季,易发生消化道菌群失调。菌群失调使其屏障作用和免疫力下降,从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易侵袭肠道,多发病于夏季。这与脾病易于夏季发生相吻合。5.“脾在志为思”与益生菌《*帝内经》认为:脾在志为思,过思则伤脾。因为久思则气结,气结则导致腹部胀满,不思饮食、气血不足,四肢乏力、头晕目眩等。现代医学认为:肠道是人的“第二大脑”,结肠有时也是情绪的一面镜子。而肠道菌群也许控制着你以为是大脑所控制的情绪,如焦虑与恐惧,开心和欢乐。科学研究表明,除了大脑以外,我们的肠道也能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肠道是通过分泌一种被称为“快乐激素”的血清素来影响我们的大脑。
人体95%的血清素是由肠道分泌的,它是一种神经传递物质,它能影响我们的食欲、胃口、睡眠和情绪等。血清素愈多,人就愈快乐;反之血清素越少,人就越容易焦虑和抑郁。反过来,当我们面临紧张或者压力时,就容易出现肚子不舒服的问题。这是因为大脑在感受到压力后,给我们的肠道发信号,导致肠道收缩,引起痉挛,加速肠道的蠕动速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