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利
河津广利诊所
全科
单纯性使用益生菌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多数研究者认为,抗生素的使用破坏了肠道正常菌群,是引起腹泻最主要的病因。抗生素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Ⅰ度失调是抗生素抑制或杀灭一部分细菌,而促进了另一部分细菌的生长,这就造成了某些部位的正常菌群在组成上和数量上的异常变化或移位,在诱发原因去掉后可逆转为正常比例;
Ⅱ度失调是不可逆的比例失调,在Ⅰ度失调基础上菌群由生理波动转为病理波动;
Ⅲ度失调表现为原来的正常菌群大部分被抑制,只有少数机会菌逐渐成为优势状态。
肠道菌群紊乱时,益生菌数量明显下降,条件致病菌数量异常增多,导致肠道粘膜屏障损伤,消化吸收代谢障碍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总之,抗生素使肠道菌群紊乱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以腹泻为主要表现,其临床症状可轻可重。
轻型患者仅表现解稀便2~3次/d,持续时间短,没有因腹泻而发生中*症状,该型属于Ⅰ度~轻Ⅱ度肠道菌群失调,易被临床医师忽视;
中等型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在Ⅱ度和Ⅱ度以上,临床腹泻次数较多,可以合并肠道机会菌感染(如变形杆菌、假单胞菌、非伤寒沙门菌等),大便可出现红、白细胞,值得注意的是该型易被诊断为感染性腹泻而不断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其结果导致抗生素与腹泻形成恶性循环,病情发展。
重型患者指的是在严重肠道菌群紊乱基础上,往往继发有特殊条件致病菌感染(如难辨梭状芽胞杆菌、金*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其临床症状重,常腹泻水样便10~20次/d,假膜性肠炎(PMC)大便中可见漂浮的假膜,可伴发热、腹部不适、里急后重,少数极其严重者(如爆发性结肠炎)除有腹泻外还可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质血症或败血症等,甚至出现中*性巨结肠而表现高热、恶心呕吐及肠鸣音减弱,胃肠功能衰竭,此时腹泻可能停止,也可能发生肠穿孔。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主要是由于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因此可采用益生菌制剂来恢复肠道正常菌群,通过改进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刺激作用来健全保护机制,通过合适的、恰当的免疫反应(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来维护宿主健康,临床应用收到良好效果。
常用益生菌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酵母菌等的制剂,此外合生元和益生元也有相同或类似作用。
往期推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