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红敏,吴革菲,毛冰,等
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一类免疫介导的急性炎性周围神经病。任何年龄均可患此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小于2岁的GBS鲜见报道,容易导致误诊、误治。为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医院年5月收治的1例3个月内的GBS患儿。
临床资料
患儿,男,2个月20d,主因"双下肢活动减少伴哭声减弱1周"入院。入院前1周出现双下肢活动减少,哭声减弱,伴呛奶,无发热、吐泻、抽搐、大小便潴留、呼吸困难。既往史:10d医院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予美洛西林治疗1d后热退。个人史: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出生史正常。家族史无特殊。
入院查体:生命体征稳定,心肺腹检查无异常。神经系统体检:神清,哭声弱,双眼球活动自如,无眼震,双侧瞳孔对光反射灵敏,鼻唇沟对称,咽反射减弱;抬头不稳,四肢肌张力均减低,双上肢肌力3级,双下肢肌力1级,双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膝反射、跟腱反射均未引出,病理征阴性。感觉和共济检查不能配合,脑膜刺激征阴性。
入院辅检:血尿便常规及血生化(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血糖、血氨、血乳酸等)均正常。病原学:巨细胞病*-IgM阳性,抗体滴度:2.;EB病*-IgM阳性,抗体滴度:1.;呼吸道病原学9项、结核芯片、肺炎支原体、细小病*B19、大便轮状病*抗体、大便培养均正常。心电图、心脏彩超、胸片、脑电图正常;头、颈、胸腰椎磁共振成像(MRI)未见异常。血氨基酸、尿有机酸、酯酰肉碱谱筛查未见异常。腰穿脑脊液白细胞数:14(0~15)×/L,脑脊液蛋白:1.80g/L(0.12~0.60g/L),脑脊液免疫球蛋白G:mg/L(0~34mg/L);脑脊液糖及氯、抗酸染色、墨汁染色、培养均正常;血清抗GM1、GM2、GM3、GQ1b、GT1b、GD1b、GD1a抗体IgG均阴性,血清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jejuni,CJ)抗体阴性。
脊肌萎缩基因检测:未见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1)第7、8号外显子纯合缺失。入院后14d(病程第3周)电生理:(1)针电极肌电图:未见明显异常;(2)神经传导检测显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潜伏期均正常;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明显降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及波幅(SNAP)均正常(表1);(3)运动神经F波潜伏期均正常(表1)。入院后第3天(病程第10天)留取2份足量合格大便标本(间隔24h)送检至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未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PV)及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NPEV)。以上检查均经家长知情同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临床诊断:婴儿GBS。
治疗及转归:入院第2天予丙种球蛋白2g/kg(分2d使用),并予维生素B1、B12、鼠神经生长因子营养神经及康复治疗,24d出院。出院时患儿症状改善:哭声响亮,竖头稳,肌力明显好转(双上肢肌力4级,双下肢肌力3级);腱反射好转(双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射可引出,双侧膝反射及跟腱反射仍未引出)。出院后患儿继续口服维生素B1、B12,肌注鼠神经生长因子及康复治疗。随访至患儿9个月大(出院时5个月15d),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患儿哭声响亮,能发"baba、mama"音;肌力进一步好转: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5级(表现为可独坐,双上肢活动自如,双下肢可对称主动活动,能爬行数米,不能独站);腱反射进一步好转:双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反射正常引出,双侧膝反射及跟腱反射可引出,但减弱。病程第29周复查肌电图(表1):与病程第3周肌电图相比,受累运动神经CMAP波幅较前明显升高。
点击可查看大图
讨论:
GBS是脊髓灰质炎几近绝迹后当前小儿急性迟缓性麻痹的首位疾病,临床呈急性起病,对称性四肢瘫痪、腱反射消失、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为主要特征。儿童GBS诊断具有挑战性。文献报道,只有1/3的学龄期儿童GBS最终获得正确诊断,且儿童GBS的诊断常被延误,小于学龄期儿童延误诊断甚至超过2周。
本例患儿诊断GBS基于以下几点:(1)急性起病,在前驱感染后出现对称性四肢无力,四肢腱反射均消失;(2)脑脊液提示蛋白细胞分离;(3)电生理提示周围神经损害;(4)予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好。该患儿电生理显示病变只累及运动神经,表现为CMAP波幅减低,而无末端潜伏期延长和MCV减慢;感觉神经传导检查在正常范围。因此诊断GBS中的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MAN)型。
2岁以下GBS罕见,本例起病年龄2个月20d,诊断GBS更应谨慎,临床需排除其他周围神经病、脊髓损害、肌肉病、神经肌肉接头病等。
(1)本例显著特点为运动神经CMAP波幅明显降低。CMAP波幅降低多见于前角损害和轴索损害,故临床首先需与儿童常见的脊髓前角损害疾病(脊髓灰质炎/类脊髓灰质炎综合征和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鉴别。脊髓灰质炎/类脊髓灰质炎综合征:我国已基本消灭野生型病*性脊髓灰质炎,偶有柯萨奇、埃可等其他肠道病*引起的急性弛缓性麻痹,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不对称性瘫痪、脑脊液中多有白细胞增多(即细胞蛋白分离),急性期粪便可分离出病*。本例患儿肢体瘫痪为对称性,脑脊液蛋白升高(即蛋白细胞分离),病程2周内送检的大便培养未分离出PV及NPEV,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好,故可排除。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SAM):SAM是婴儿期常见的致死性遗传性疾病,患儿生后数月内即可出现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该病为进行性加重病程,基因检测SMN1基因的第7号、8号外显子缺失。该患儿SMN1基因检测未见异常,且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可排除。
(2)本例需与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HMSN)鉴别。HMSN为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根据临床和电生理大致分两型:脱髓鞘型(HMSNⅠ、HMSNⅢ、HMSNⅣ、HSNMⅩ)及轴索型(HMSNⅡ)。本例电生理示轴索损害,需与HMSNⅡ鉴别。HMSNⅡ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发病晚,约2/3病例在10岁后发病。本例起病年龄仅2个月20d,无家族史,且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故可排除。
(3)本例还需与先天性GBS鉴别:先天性GBS临床罕见,仅见零星报道。文献报道3例先天性GBS患儿均在胎儿期出现胎动减弱,出生后哭声弱、吸吮困难、四肢无力及腱反射消失,后期脑脊液检查示蛋白细胞分离,其中2例母亲孕期患自身免疫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本例患儿孕期及出生史均正常,起病前哭声、吸吮及肢体活动均正常,其母孕期体健,无自身免疫性疾病史,不能诊断先天性GBS。
(4)其他:本例患儿通过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可排除因中*、代谢原因导致的周围神经病;无大小便障碍,无感觉障碍平面,脊髓MRI正常可排除脊髓病变;生化、肌酶正常可排除大部分婴儿期发病的肌肉疾病;无晨轻暮重、易疲劳现象可不考虑重症肌无力。
GBS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是感染后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约2/3患者有前驱感染史[1],病原体主要包括:CJ、巨细胞病*、EB病*、流感嗜血杆菌、H1N1病*等。在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AMAN是GBS的主要亚型,前驱感染主要是CJ。欧美国家85%的GBS是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病(AIDP)型,其前驱感染与巨细胞病*和EB病*有关。本例为AMAN,血清抗CJ抗体及血清抗GM1抗体均阴性,与文献报道AMAN常见感染原为CJ不符,本例前驱感染原考虑为巨细胞病*和EB病*。CJ的脂寡糖对人神经节苷脂的分子模拟被证实为AMAN的致病原因,巨细胞病*和EB病*是否有相似致病机制导致AMAN值得进一步探讨。
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改善儿童GBS预后,丙种球蛋白已被证实为GBS的有效治疗。本例入院第2天即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同时联合对症及康复治疗,患儿症状明显改善,随访5个月余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多数GBS患者神经功能在数周至数月内恢复,少数遗留持久的神经功能障碍。相比AIDP,AMAN恢复较慢。本例患儿治疗总疗程约6个月余,预后良好,与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密不可分。
综上所述,婴儿GBS罕见,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容易误诊,从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值得临床重视。
来源: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31(2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