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巨细胞病*感染率并不低,文献报道约0.5-2%,整个孕期都可能发生,早、中孕期垂直传播率相比晚孕期略低,但危害更大,当然,产前超声有表现的并不那么多,相应的超声表现研究的还是比较全的,不过产前治疗就没有共识了。
网络搜到的图片,侧脑室后角旁的囊肿(图片中的其他问题请忽略),跟遇到的病例(双侧后角旁囊肿)很像,借用下。
室管膜下囊肿有两种,一种是出血性的,另外一种是跟生发层未分化细胞的坏死有关,文献报道与病*感染有关,尤其巨细胞病*,有个比较拗口的专业名词的(做新生儿头颅的兄弟姐妹们还望留言告知下,不要假性囊肿这个名字),基本不碰新生儿的我对室管膜下囊肿其实非常的陌生,所以当我在横切面发现后角旁囊肿的时候,尽管我第一反应是室管膜下囊肿,还是找了有十多年新生儿头颅超声经验的同事过来看了一眼,同事说,NONONO,这不是室管膜下囊肿,因为室管膜下囊肿在下图箭头所在的位置。
在我的印象中,室管膜是脑室系统的最内层,按理这个部位也属于室管膜下囊肿才对吧。
基于双签字的原则,于是我又简单问了下产前超声的同事,得到的答案与新生儿超声的同事是一样的。
于是我回家一阵捣腾,查了室管膜下囊肿的相关文献,的确绝大部分发生在上图箭头所指的位置,侧脑室后角和颞角的囊肿非常少见,但文献却提示这些少见部位的囊肿跟巨细胞病*有很大的相关性,我所找到的三个病例无一例外都是巨细胞病*感染所致,以色列的一位作者也认为后角的囊肿对巨细胞病*感染的诊断有特异性(后来看到的)。
于是乎,我把孕妇喊了回来,再检查发现颅内还有个钙化灶。
当钙化灶遇上获得之前的信息时,我就直接提示巨细胞病*感染?建议羊水PCR查病*了,结果病*含量还非常的高,达6次方。
至此,我开始查宫内治疗的方法,多年前入手的+RMB的fetaltherapy终于正式的派上一次用场了。
然而宫内治疗的文献还是非常少的,样本量也很低,结果有好也有坏,总体而言呢,专家共识不建议常规的宫内治疗,什么时候可以治疗?其实这个孕妇是符合治疗条件的,只是宫内治疗疗效不过确切,而且国内没有药(HIG,超免疫球蛋白),抗病*药物伐昔洛韦文献里是有用于宫内治疗过,相比之下效果比HIG更不理想。
说到底,宫内治疗的最重要的前提其实是孕妇愿意去承担预后的不确定性和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尽管从有限的数据来看,经过治疗的胎儿预后总体是优于不治疗的。
最近一次把孕妇叫过来检查,囊肿大了一点,头围更小了一点,如果小头畸形的话,预后就太不理想了,再加上病*量也很高,放弃也许是正确的选择吧。
阿扁超声工作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