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余鹏举
编辑排版:张日鹏
浅部真菌是什么?好像没怎么听过?是前一段时间流传的“超级真菌”耳念珠菌吗?浅部真菌如果换个说法,可能你马上就知道了——“癣”,脚气、鹅掌风、瘌痢头都是由浅部真菌引起的。那浅部真菌到底是什么呢?
浅部真菌感染(图片来源于网络)
浅部真菌是指相互密切有关的一群皮肤浅表寄生或腐生真菌,它们可以侵犯皮肤,或皮肤附属组织,如毛发和指(趾)甲,寄生或腐生于表皮角质,毛发和甲板的角蛋白组织中,引起浅部真菌病,简称癣,包括头癣、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等。
关于癣,日常生活中,人们口头中的“癣”其实是一种泛指,包括多种皮肤病(可以由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内分泌、免疫等多种原因引起),但在现代医学中关于癣一词,通常系指浅部真菌病而言。浅部真菌可分为角层癣菌和皮肤癣菌,对应着浅部真菌病(感染)进一步可划分为由角层癣菌引起的浅表真菌感染和由皮肤癣菌引起的皮肤真菌感染,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前者腐生于角蛋白组织,通常不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而后者寄生于角蛋白组织,破坏组织结构,发病时有免疫反应。皮肤癣菌作为浅部真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皮肤癣病的罪恶“元凶”,其大约有40多种,可分成3个属:毛癣菌属(代表种红色毛癣菌)、小孢子菌属(代表种犬小孢子菌)和表皮癣菌属(代表种絮状表皮癣菌),它们都属于子囊菌门。
皮肤癣菌三种代表性真菌比较
相对于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和烟曲霉等深部真菌感染而言,浅部真菌感染虽然并没有那么高的致死率,但浅部真菌感染(病)却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世界范围内发病率20%~25%,且近年来,随着糖尿病、艾滋病和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加,以及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发病率持续升高。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约有1/4的人一生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浅部真菌的侵扰。在我国南方,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因气候温暖潮湿,癣病流传极广。有研究者分析了-年广州地区浅部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从参加这项研究的名患者中采集到个样本。在份阳性培养中,皮肤癣菌是最常见的分离物(84.36%),其次是酵母菌(14.92%)和非皮癣菌(0.72%),红色毛癣菌(56.24%)是最常见的皮肤癣菌(83.92%)。此外,有研究通过对例浅部真菌病病例分析发现,男性组与女性组在多个部位的感染上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体癣、股癣的发病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最大者为股癣,男性例(89.23%),女性例(10.77%)。而甲真菌病与足癣的发病率则是女性高于男性,其中甲真菌病女性例(58.68%),男性例(41.32%);足癣女性例(53.99%),男性例(46.01%)。
例浅部真菌病病例中疾病与性别的关系
浅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尤其是皮肤癣菌感染患者,如果患上脚气、手癣等,一定十分苦恼,它为什么总是反反复复,无法得到根治?这就与皮肤癣菌本身特点相关。皮肤癣菌特别适合生活在皮肤表面,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免疫反应障碍的存在。目前公认的是,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是控制感染的关键,而一些病人在这种细胞反应被抑制时会发展为反复的慢性感染。皮肤癣菌产生的物质,减少炎症反应和细胞增殖,以响应宿主的防御。甘露聚糖是真菌细胞壁中的一种糖蛋白,参与抑制炎症反应,还可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从而形成持续的慢性感染。
二是皮肤癣菌与其他真菌相比无很强的侵袭性,但它可以长期存活在角质层中,从而逃逸免疫监视及补体系统和粒细胞的攻击。
三是皮肤癣菌在皮肤中能以孢子的形式存在,可抵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且脱落体表遇到合适的生存条件后,仍可继续生长、发育,并重新感染人类。
当然,皮肤癣病的高复发性也与个人及生活习惯有密不可分得联系,如寓居密闭、湿润、卫生条件差,又没有消*设施等,以及喜爱搓揉手,抠脚趾,袜子替换不勤,清洗不洁净,自身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此外,近些年随着“宠物热”的流行,猫、犬等宠物与人类接触越发密切,由养宠物而导致的皮肤癣病也急剧增加,这些动物的毛发上经常会携带犬小孢子菌,人体感染后可引起头癣、体癣等。
参考资料:
[1]李锐,红色毛癣菌蛋白质组学研究.,吉林大学.
[2]廖万清,陈敏,方文捷,医学真菌研究的前沿及热点.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3(03):p.-.
[3]D,B.G.,etal.,Hiddenkillers:humanfungalinfections..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4().
[4]Wenying,C.,etal.,EpidemiologyofSuperficialFungalInfectionsinGuangdong,SouthernChina:ARetrospectiveStudyfromto.Mycopathologia,.(5-6).
[5]韦冠京,etal.,例浅部真菌病及其病原菌分析.中国真菌学杂志,.12(01):p.23-28.
[6]李乔,红色毛癣菌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5(04):p.31-33.
[7]Aguiar,P.N.T.d.,etal.,Dermatophytes:host-pathogeninteractionandantifungalresistance.Anaisbrasileirosdedermatologia,.85(5).
[8]徐宇,杨国玲,犬小孢子菌的致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中国真菌学杂志,.11(01):p.62-64.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