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炎症性肠病的人约半数会存在贫血和营养不良的问题,病人表现为慢性腹泻、下腹痉挛性绞痛、腹部肿块,部分患者可有发热、便血、消瘦、营养不良。由于该组疾病与人们精神压力、日常饮食有密切关联,发病率较高,所以需要加强对炎症性肠病的医学认识,保护胃肠健康。
第一、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
先天和后天环境因素都有可能引发炎症性肠病,包括遗传、病菌感染、吸烟、精神刺激、用药不当和饮食失调等多个方面。其中后天因素中的感染是最常见的致病原因。当病*、细菌、衣原体等病原体感染后引起肠道粘膜的炎症反应,同时感染引发血管和肠黏膜损伤,导致黏膜屏障受到破坏,肠道内菌群紊乱,免疫调节失衡,肠道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进一步造成组织损伤,从而出现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等临床表现。
第二、如何预防和治疗炎症性肠病
无论是环境因素还是继发感染,肠道内环境改变引起的菌群失调是炎症性肠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所以在防治方面要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胃肠的正常规律蠕动,同时纠正营养不良,预防复发。
1、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常用三类药物为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其中水杨酸类药物(比如美沙拉嗪)适用于轻度和中度患者、类固醇激素药物(比如强的松龙)适用于中度和重度的活动期患者、免疫抑制剂(比如硫唑嘌呤片)适用于激素治疗无效的活动期患者。这些药物都能够有效地抑制肠道过度的免疫反应,发挥抗炎效果,能较好得缓解症状。
2、饮食调整
由于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吸收障碍,慢性腹泻非常容易出现贫血和营养不良的情况,所以饮食调整是防治该病的重要一步。建议患者饮食上要保证营养的全面充足,肉、蛋、奶、蔬菜水果以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都应合理均衡,适当补充叶酸和铁剂能有效预防和缓解贫血、营养缺乏症的出现,并可以降低糖皮质激素的用药量、利于肠道恢复。
3、益生菌调整肠道菌群
临床普遍使用短期抗生素来缓解肠道炎症,但这种方法并不能让肠道菌群恢复平衡。所以选择一些含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的肠道益生菌能够改善胃肠道环境,阻止致病菌的过度繁殖,保护肠黏膜屏障,调整肠道的酸碱度,从而起到改善腹泻、腹痛,恢复肠道菌群平衡的效果。
此外,预防和治疗炎症性肠病也不能忽略精神心理干预。因为过度焦虑、紧张的精神压力能够导致肠道运动功能失调,诱发或加重肠道症状,所以需要积极进行心理干预,调整好心态,做些瑜伽、游泳、慢跑等锻炼来舒缓身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