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旨在分享学习,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的阅读。
9.发育最早的记忆类型是(
)。
A.形象性记忆
B.言语性记忆
C.情绪性记忆
D.运动性记忆
E.抽象性记忆
D
记忆主要有再认和回忆两种形式。
按照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为运动性记忆、情绪性记忆、形象性记忆和言语性记忆4种类型,在个体发生上它们都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出现。
运动性记忆出现最早,约在生后第一个月,其次是情绪性记忆,开始于前6个月或更早些。
形象性记忆出现稍早于言语性记忆,显著迟于运动性记忆和情绪性记忆。言语性记忆出现在生后第二年。
10.以语词、感念、原理为内容的记忆是(
)。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运动记忆
D.语词逻辑记忆
E.逻辑记忆
E
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
①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味觉的、触觉的。
②运动记忆是以过去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③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④逻辑记忆是以语词、概念、原理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所保持的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
11.听力发育完善在(
)。
A.4岁
B.2岁
C.18个月
D.12个月
E.3岁
A
听力与儿童智能和社交能力的发育有关:
①出生时小儿听力差;
②生后3~7日后听觉灵敏度明显提高;
③3~4个月时头可转向声源,听到悦耳声时会微笑;
④7~9个月时能迅速看声源;
⑤12个月时能听懂自己的名字;随年龄增长声音辨别能力逐渐提高,如18个月能区别犬吠声与汽车喇叭声;
⑥2岁时能区分揉纸声与流水声;
⑦3岁时能区别“咿”与“啊”等语音;
⑧4岁时听觉发育已经完善。
12.下列不是新生儿的触觉高度敏感部位的是(
)。
A.手掌
B.脚掌
C.前臂
D.嘴唇
E.眼睑
C
触觉是引起某些反射的基础,新生儿的触觉高度灵敏,
特别敏感的部位是嘴唇、手掌、脚掌、眼睑等处,
而前臂、大腿、躯干则相对比较迟钝。
13.后天性运动功能障碍,不包括的是(
)。
A.肢体缺如
B.多发性周围神经炎
C.急性脊髓灰质炎
D.脊髓损伤
E.骨关节损伤
A
后天性运动功能障碍是指由于外伤、感染或其他原因在儿童期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如:臂丛神经损伤、多发性周围神经炎、急性脊髓灰质炎、颅脑损伤、脊髓损伤、骨关节损伤和少年类风湿关节炎等。
A项,肢体缺如不同于外伤后截肢,它是患儿在分娩前先天性所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
14.下列有关原始反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始反射是婴儿特有的一过性反射,又称新生儿反射
B.新生儿的原始反射已高度发育,是婴儿初期各种生命现象的基础
C.其中枢位于脊髓、延髓和中脑
D.常见的原始反射有:拥抱反射、吸吮反射、觅食反射、手握持反射等
E.在胎儿娩出后逐渐失去实际意义
C
A项,原始反射是婴儿特有的一过性反射,所以原始反射称为新生儿反射。B项,众多的原始反射是胎儿得以娩出的动力,是婴儿初期各种生命现象的基础,也是后来分节运动和随意运动的基础。
C项,原始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延髓和脑桥,----------而不是中脑。
D项,常见重要的原始反射包括拥抱反射、吸吮反射、觅食反射、手握持反射、足握持反射、阳性支持反射、侧弯反射、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
E项,新生儿反射在胎儿娩出以后逐渐失去实际意义,多于2~6个月内消失,原始反射缺如、减弱或残存,都是异常的表现。
15.小儿脑耗氧量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量的(
)。
A.45%
B.50%
C.40%
D.20%
E.60%
B
生长时期的脑组织耗氧量大,小儿脑耗氧量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量的50%,而成人为20%。长期营养缺乏可引起脑的生长发育落后。
16.小儿听到叫自己名字时能转向声音发出处,模仿摇手说“Bye-Bye”的时间是(
)。
A.3~6个月
B.6~9个月
C.9~12个月
D.12~18个月
E.15~18个月
B
6~9个月的婴儿听到叫自己名字时能转向声音发出处,安静地注意听别人讲话或注视物体,模仿摇手说“Bye-Bye”。
17.下列各项中不是姿势发育的一般规律的是(
)。
A.粗大运动向精细运动发育规律
B.不随意运动向随意运动发育规律
C.头尾发育规律
D.总体运动到分离运动规律
E.阶段性的发育规律
E
姿势发育的一般规律包括:
头尾发育规律、近位到远位规律、总体运动到分离运动规律、不随意运动向随意运动发育规律、粗大运动向精细运动发育规律、连续不断的发育规律。E项,姿势发育是连续不断的,-------不是阶段性的。
18.小儿能够有意识地与母亲“对话”的时间是(
)。
A.3~6个月
B.6~9个月
C.9~12个月
D.12~18个月
E.15~18个月
B
小儿言语表达能力发育过程为:
0~3个月:啼哭,轻轻发声,“咿呀”发声,尖叫,发笑;
3~6个月:使用2个不同的元音,单独的“咿呀”发声;
6~9个月:模仿讲话,与母亲有意识地“对话”;
9~12个月:准确地运用“妈妈”、“爸爸”两词,模仿新的声音,模仿字、词发音,近似准确,主动与别人进行极简单的语言交流;
12~18个月:发音时出现声调变化,除说“爸爸”、“妈妈”外开始使用“这个”,当被提问“这是什么”时,能说出该物体的名称,以手势表达需要,能说出4~6个字的句子,模仿说短句。
19.下列有关生长发育渐进性表现不正确的是(
)。
A.发育的次序从头逐渐向下肢
B.动作发育上,先抬头,继而抬胸、坐起、站立
C.小儿的活动先臂后手、先腿后脚,躯干的生长先于四肢。
D.小儿先是全掌握持,以后才会用手指取物
E.小儿活动时先学会放下、坐下及停步,后才学会抓握、站起、往前走等动作
E
生长发育的渐进性表现为其生长发育的程序呈现出由头到尾、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动到静的规律。
E项,由动到静规律是指小儿活动时,先学会动的动作,如抓握、站起、往前走,后才学会放下、坐下及停步等静的动作。
20.下列有关精细动作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指手和手指的运动
B.多为小肌肉的运动
C.在全身大肌肉发育后迅速发育
D.儿童的手在完成精细动作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E.3岁的儿童能用剪子剪东西
E
儿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运动及手眼协调的能力。精细动作多为小肌肉的运动,在全身大肌肉发育后迅速发育。
儿童的手在完成精细动作方面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3~4个月时握持反射消失,
6~7个月时出现换手与捏、敲等探索性动作,
9~10个月时可用拇指、示指拾物,喜撕纸。
12~15个月时学会用勺子,乱涂画,
18个月时能叠2~3块方积木,
4~5岁的儿童则能用剪子剪东西,
6岁能系鞋带并打活结。E项,3岁的儿童还没有能力正确使用剪刀。
21.小儿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在几岁完成?(
)
A.5岁
B.6岁
C.4岁
D.3岁
E.2岁
C
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在4岁左右完成,
在此之前,尤其在婴儿期,各种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导缓慢,且易于泛化,不易形成大脑局部兴奋灶,故小儿注意力不易集中、易疲劳。
22.下列各项中不是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是(
)。
A.闭锁性与交往心理的矛盾
B.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C.求知欲强与识别能力低的矛盾
D.多种角色、心理冲突增多
E.性生理与性心理的矛盾
D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包括:
①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②闭锁性与交往心理的矛盾;
③理想与现实的矛盾;④求知欲强与识别力低的矛盾;
⑤情绪与情感的两极矛盾;⑥性生理与性心理的矛盾。
D项,多种角色、心理冲突增多是中年期的心理发育特征。
23.儿童的全面身心发育不包括(
)。
A.交流
B.言语
C.小儿情绪
D.认知
E.社会心理
A
随着身体的成长,小儿情绪、认知、言语和社会心理也随之发育。因此,在临床上需要全面了解儿童的发育。
24.下列关于儿童自我意识发展阶段不正确的说法是(
)。
A.对身体的自我感觉(1岁)
B.自我尊重的意识(3岁)
C.对自我扩展的意识(4岁)
D.追求自我的形成(6岁)
E.理解自我的形成(成年)
D
在儿童个性形成中,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
①对身体的自我感觉(1岁);②对自我同一性的意识(2岁);
③对自我尊重的意识(3岁);④对自我扩展的意识(4岁);
⑤自我意象的形成(4~6岁);
⑥理性运用思考的自我形成(6~12岁);
⑦追求自我的形成(12岁至青春期);
⑧理解自我的形成(成年)。
25.以下关于人体生长发育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小儿的生长发育有固有的规律
B.发育的不平衡性
C.发育的渐进性
D.发育的平衡性
E.发育的个体性
D
小儿虽然处于不断生长发育中,但却呈现其固有的规律:
①生长发育的不平衡;②生长发育的渐进性;
③生长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随年龄的增长而更加明显。影响这种个体差异的因素有遗传和环境两方面。
26.小儿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劳,是由于(
)发育不完全。
A.神经细胞
B.神经树突
C.神经髓鞘
D.神经皮质
E.神经轴突
C
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约在4岁左右完成,在此之前,尤其在婴儿期,各种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导缓慢,易于泛化,不易形成大脑局部兴奋灶,故小儿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疲劳。
27.关于视感知发育阶段,精细辨别物体阶段是指(
)。
A.出生~2个月
B.3~6个月
C.7个月后
D.18个月后
E.2岁
C
视感知发育阶段包括:
①视觉信息反馈处理阶段(出生~2个月);
②物体辨别阶段(3~6个月);③精细辨别物体阶段(7个月后)。
28.味觉发育的关键时期是(
)。
A.出生后
B.4~5个月
C.1~2个月
D.2~3个月
E.3~4个月
B
出生时味觉发育已经很完善,对甜和酸等不同味道可产生不同反应。
4~5个月对食物的微小改变已经很敏感,是味觉发育的关键时期。
29.出生时发育已很完善的是(
)。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味觉
E.皮肤感觉
D
小儿出生时味觉发育已很完善,对甜与酸等不同味道可产生不同的反应,4~5个月对食物的微小改变已很敏感。
30.以下属于暂时性运动功能障碍的是(
)。
A.吉兰-巴雷综合征
B.脑瘫
C.脊柱裂
D.肌营养不良
E.脊髓灰质炎
A
A项,吉兰-巴雷综合征属于暂时性运动功能障碍。
BCE三项,脑瘫和脊髓灰质炎和脊柱裂属于稳定性运动功能障碍。D项,肌营养不良属于进展性运动功能障碍。
31.肌张力低下的表现不包括(
)。
A.蛙位姿势
B.下肢交叉
C.W字姿势
D.折刀状姿势
E.倒V字形姿势
B
小儿肌张力低下姿势包括:
①蛙位姿势:俯卧位四肢屈曲紧贴床面,似青蛙状。
②W字姿势:仰卧位四肢屈曲紧贴床面,形似W字。
③折刀状姿势:坐位时头、颈、躯干,极度前屈,似折刀状。
④倒V字形姿势:用手水平托起患儿,可见躯干上凸,头及四肢自然下垂,似倒V字形。
⑤躯干上凸姿势:水平托起患儿,可见躯干无力上凸,四肢紧张硬直。
⑥翼状肩姿势:俯卧位手支撑时,可见两肩甲骨突出,形似翼状。
⑦头后垂姿势:仰卧位拉起时,可见头后垂,不能竖直。
⑧缩头抬肩症:两手支撑腋下将小儿垂直提起时,可见两肩抬高,头后缩。
32.反射的发育分为(
)。
A.原始反射、立直反射、平衡反射的发育
B.伸张反射、加速反射、对光反射的发育
C.深部反射、浅部反射的发育
D.单突触与多突触反射的发育
E.脊髓反射、脑干反射、中脑反射、大脑皮质反射的发育
A
反射的发育分为原始反射,立直反射、平衡反射的发育。
①原始反射:婴儿特有的一过性反射称原始反射,是胎儿得以娩出的动力,是婴儿初期各种生命现象的基础,也是后来分节运动和随意运动的基础。
②立直反射(调正反射):立直反射是身体的位置在空间发生变化时,颈部和躯干主动恢复正常姿势的反射。
③平衡反射:当身体重心移动时或支持面倾斜时,机体为了保持平衡,调节肌张力,支配四肢的代偿动作,保持正常姿势的反应,称为平衡反射。
33.视觉信息反馈处理阶段(
)。
A.出生至2个月
B.2~3个月
C.3~6个月
D.4~5个月
E.7个月后
A
视觉的发育过程包括视觉定位、注视、追视、实现转移等阶段。
①视觉信息反馈处理阶段(出生至2个月);
②物体辨别阶段(3~6个月);③精细辨别物体阶段(7个月后)。
34.以下哪项不属于原始反射?(
)
A.觅食反射
B.手握持反射
C.紧张性迷路反射
D.阳性支持反射
E.平衡反射
E
常见重要的原始反射包括
拥抱反射、吸吮反射、觅食反射、手握持反射、足握持反射、
阳性支持反射、侧弯反射、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
35.以下关于原始反射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婴儿特有的一过性反射叫原始反射
B.其中枢位于脊髓、延髓和脑桥
C.原始反射又称新生儿反射
D.原始反射多于4~8个月内消失
E.众多的原始反射是胎儿得以娩出的动力,也是后来分节运动和随意运动的基础
D
ABE三项,婴儿特有的一过性反射叫原始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延髓和脑桥。众多的原始反射是胎儿得以娩出的动力,是婴儿初期各种生命现象的基础,也是后来分节运动和随意运动的基础。
C项,新生儿的原始反射已高度发育,故又称新生儿反射。
D项,新生儿反射在胎儿娩出以后逐渐失去实际意义,多于2~6个月内消失,原始反射缺如、减弱或残存,都是异常的表现。
36.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不包括(
)。
A.发育的不平衡性
B.身高、体重发育的两个高峰期:7~8岁和青春期
C.发育的渐进性
D.由头到尾、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动到静
E.发育的个体性
B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包括:
①发育的不平衡性,身高、体重发育有两个高峰期:婴儿期和青春期;
②发育的渐进性,由头到尾、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动到静;
③发育的个体性。
37.关于脑发育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最早发育
B.3岁时接近成人脑重
C.出生后脑重的增加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增多
D.出生时已经发育的较完善,大脑皮质厚度接近成人
E.5岁时神经细胞分化基本完成
A
A项,胎儿期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领先于其他各系统,脑的发育最早;
B项,出生时脑重约g,3岁时达~g,5岁时接近成人脑重;C项,出生后脑重的增加主要是神经细胞体的增大和树突的增多;
D项,出生时大脑外观与成人相似,有主要的沟回,但较浅,发育不完善,大脑皮质较薄,细胞分化差;
E项,3岁时神经细胞分化基本完成,8岁接近成人。
38.正常人体的发育顺序为(
)。
A.站立-坐起-行走-爬行
B.坐起-爬行-站立-行走
C.坐起-爬行-行走-站立
D.站立-行走-爬行-坐起
E.爬行-坐起-站立-行走
B
39.小儿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劳,是由于下列哪一项发育不全?(
)
A.神经细胞
B.神经树突
C.神经髓鞘
D.神经皮质
E.神经轴突
C
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在4岁左右完成,在此之前,尤其在婴儿期,各种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导缓慢,易于泛化,不易形成大脑局部兴奋灶,故小儿注意力不易集中且容易疲劳。
40.下列不是出生后脑重增加的主要因素的是(
)。
A.神经细胞体的增大
B.神经细胞体的分化
C.树突的增多、加长
D.神经髓鞘的形成
E.神经髓鞘的发育
B
生后脑重量的增加主要由于神经细胞体的增大和树突的增多、加长,以及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
41.3~4个月前的婴儿与成人不同,可表现为肌张力较高,克氏征阳性,这是因为(
)。
A.活动主要由皮质下系统调节
B.神经细胞分化不完全
C.神经髓鞘发育不完全
D.神经轴突、树突发育不全
E.小儿脑耗氧量高
A
出生时大脑皮质下中枢如丘脑、下丘脑、苍白球系统发育已较成熟,但大脑皮质及新纹状体发育尚未发育成熟,
故出生时的活动主要由皮质下系统调节,故3~4个月前的婴儿,可表现出肌张力较高,克氏征阳性。
42.关于视感知发育,正确的是(
)。
A.新生儿对弱光有瞬目动作
B.1个月可凝视光源,开始有头眼协调
C.2个月喜看自己的手,头眼协调较好
D.5个月左右目光可随上下移动的物体垂直方向转动
E.7个月开始出现视深度感觉,能看到小物体
B
新生儿对强光有瞬目动作,
1个月可凝视光源,开始有头眼协调,头可随物体水平移动90°,
3~4个月喜看自己的手,头眼协调较好,可随物体水平移动°,
6~7个月左右目光可随上下移动的物体垂直方向转动,
8~9个月开始出现视深度感觉,能看到小物体。
二、B型题
以下提供若干组考题,每组考题共同使用在考题前列出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与考题关系最密切的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能被选择一次、多次或不被选择。
1.(共用备选答案)
A.8~9个月
B.24个月
C.6~7个月
D.15个月
E.3~4个月
1.幼儿可以独自走稳(
)。
A.B.C.D.
D
2.幼儿可以双足并跳(
)。
A.B.C.D.
B
3.出现捏、敲等探索性动作(
)。
A.B.C.D.
C
①粗大运动指的是姿势或全身活动。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跃等。幼儿11个月时可以独自站立片刻,15个月可以独自走稳,24个月可以双足并跳,30个月可以单脚跳。
②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运动及手眼协调的能力,幼儿3~4个月时握持反射消失,6~7个月出现捏、敲等探索性动作,9~10个月可用拇指、示指拾物,喜撕纸,12~15个月学会用汤匙,乱涂画。
2.(共用备选答案)
A.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
B.生长发育的渐进性
C.生长发育的个体性
D.由头到尾的发育程序
E.由近到远的发育程序
1.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各组织、器官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完全相同,这种发育规律是(
)。
A.B.C.D.
A
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表现为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其开始发育的速度是不均一的;各组织、器官生长发育的速度也不是等同的。一般来说,小儿年龄越小,生长发育速度越快。
2.在动作发育上,先抬头,继而抬胸、坐起、站立,这种发育规律是(
)。
A.B.C.D.
D
生长发育的渐进性表现为其生长发育的程序呈现出由头到尾、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动到静的规律。
由头到尾是指发育的次序从头逐渐向下肢进行,如头部先生长,最后为下肢;在动作发育上,也是先抬头,继而抬胸、坐起、站立,这种从上到下的发育规律,又称头尾规律。
3.小儿以躯干为中心,小儿的活动是先臂后手、先腿后脚,这种发育规律是(
)。
A.B.C.D.
E
由近到远是指以躯干为中心,小儿的活动是先臂后手、先腿后脚,躯干的生长先于四肢,肢体近端的生长先于远端。
3.(共用备选答案)
A.拥抱反射
B.降落伞反射
C.平衡反射
D.伸张反射
E.跟腱反射
1.属于原始反射的是(
)。
A.B.C.D.
A
婴儿特有的一过性反射称为原始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延髓和脑桥。
常见重要的原始反射包括
拥抱反射、吸吮反射、觅食反射、手握持反射、足握持反射、阳性支持反射、侧弯反射、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等。
2.属于立直反射的是(
)。
A.B.C.D.
B
立直反射是身体的位置在空间发生变化时,颈部和躯干主动恢复正常姿势的反射。主要作用是保持身体从卧位→坐位→立位变化过程中,身体的立直或使立位姿势成为可能。
立直反射包括颈、躯干、迷路、视性立直反射、降落伞反射。
其中6个月婴儿应该出现降落伞反射。
第七章物理学基础
一、A1/A2型题(以下每—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1GHz等于(
)。
A.kHz
B.Hz
C.MHz
D.kHz
E.MHz
E
1GHz=MHz,1MHz=kHz,1kHz=Hz。
2.不属于高频电疗的物理特征是(
)。
A.温热效应明显,因欧姆损耗或介质损耗而产热
B.对皮肤无刺激,但过热可引起皮肤烫伤
C.作用机制为离子高速振荡产生传导电流
D.对神经肌肉作用是降低神经兴奋性缓解肌肉痉挛
E.出现电解、电泳、电渗现象
E
E项,电泳和电渗是直流电通过胶体时同时出现的现象。
3.调制中频电流中载波是指起什么作用的什么电流?(
)
A.载送传递低频信号的等幅中频电流
B.载送传递中频信号的低频电流
C.经过调制的低频电流
D.经过调制的中频电流
E.经过调制的低中频电流
A
中频电疗法中载波是指载送、传递低频信号的较高频率的电流。
4.在下列光谱中波长最长的是(
)。
A.红光
B.紫光
C.蓝光
D.短波红外线
E.短波紫外线
D
5.可见光中波长最长的光是(
)。
A.日光
B.红光
C.蓝光
D.紫光
E.靛光
B
6.超声波治疗的常用的频率是(
)。
A.20~50kHz
B.50~kHz
C.~kHz
D.~kHz
E.~kHz
E
超声波疗法常用的超声波疗法的频率范围是~kHz。
7.超声波的传播介质不包括(
)。
A.空气
B.水
C.液体石蜡
D.真空
E.肌肉
D
超声波的传播必须依赖介质,即通过介质质点的运动传递波动,
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8.声波聚焦的产生是利用声波的(
)。
A.散射、束射
B.反射、折射
C.散射、反射
D.散射、折射
E.束射、折射
B
9.影响声强的因素不包括(
)。
A.声压
B.振幅
C.频率
D.介质体积
E.介质密度
D
声强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声能。
声强与超声波频率的平方、振幅的平方、声压的平方以及介质密度成正比,与声阻成反比。
10.有关直流电疗法,错误的描述是(
)。
A.阳极下钙、镁离子相对较多
B.阳极下膜电位下降
C.阳极下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
D.阴极下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
E.阴极下钠、钾离子相对较多
B
阳极下钙、镁离子相对较多,钠、钾离子相对较少,膜电位上升,超极化,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称为阳极电紧张,
有镇痛作用。阴极下相反,钙、镁离子相对较少,钠、钾离子相对较多,膜电位下降,易于除极化,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称为阴极电紧张。
11.声波在界面被反射的程度决定于2种介质的声阻,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声阻相差愈大,反射程度愈大
B.声阻相差愈小,反射程度愈小
C.声阻相差愈大,反射程度愈小
D.声阻相同,反射程度最小
E.声波很难由空气进入液体
C
反射的程度与界面两侧的介质的声阻特性有关。
如果两种介质的声阻相差越小,能量反射就越小,绝大多数超声波进入第二介质;
如果两种介质的声阻相差越大,能量反射就越大,进入第二介质的超声波就很少。
12.用弱剂量共鸣火花疗法治疗时,电极与治疗部位的距离为(
)。
A.1~4mm
B.2~5mm
C.4~6mm
D.1~2mm
E.紧贴治疗部位
E
弱剂量治疗时,电极与治疗部位应紧贴,可使火花细小或看不到火花,患者有轻度弹击感。
13.表示临床超声波治疗的剂量的单位是(
)。
A.W/cm2
B.W
C.kg×103(cm2·s)
D.kJ/cm2
E.kJ
A
声强是超声波治疗的剂量单位,用瓦/平方厘米(W/cm2)表示。通常超声波治疗剂量在3W/cm2以下。
14.下列介质使超声波能量衰减最多的是(
)。
A.水
B.空气
C.肌肉
D.骨
E.血液
B
同一频率的超声波在气体中吸收最多,----------固体中吸收最少,液体介于固体与气体之间。因此答案选B。
15.用石蜡作为热导体的传导热疗法,石蜡的温度通常维持在(
)。
A.33~36℃
B.38~42℃
C.45~47℃
D.52~54℃
E.55~60℃
D
石蜡的热容量大,热蓄能大,导热性小,且石蜡贴敷于治疗部位后不呈对流现象,
因此能使人体组织耐受到较高温度(55~60℃),
且有持久的热作用,凝固后的石蜡70~90分钟内能保持52~54℃。
16.利用液体或气体的流动来传播内能的方式成为(
)。
A.传导
B.对流
C.辐射
D.蒸发
E.沸腾
B
物体依靠本身的流动传递热量的方式称为对流。
液体和气体可以通过对流方式传递热能。
17.使物体的内能由高温部分传至低温部分的过程称为(
)。
A.传导
B.对流
C.辐射
D.蒸发
E.沸腾
A
物体通过接触进行热量传递的方式称为传导。传导是热从物体温度较高的部分沿着物体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
18.物体发热的能量以光的速度沿直线向周围传播的过程称为(
)。
A.传导
B.对流
C.辐射
D.蒸发
E.沸腾
C
由热源直接向空间发散热量的方式称为辐射,即辐射是物体发热的能量以光的速度沿直线向周围传播的过程。
19.分米波的波长范围是(
)。
A.1mm~1m
B.10cm~1m
C.1cm~10m
D.1~10mm
E.10~mm
B
医用微波电疗分3个波段:分米波(波长10~cm)、厘米波(波长1~10cm),毫米波(波长1~10mm)。
20.下列物质属于优导体的是(
)。
A.肌肉
B.结缔组织
C.神经
D.肾
E.脑脊液
E
E项,脑脊液等含水多的液体较多为优导体。
ACD三项,肌肉、神经、肾属于良导体。B项,结缔组织属于不良导体。
21.冲击波的产生方式不包括(
)。
A.压电式
B.直流电式
C.电磁式
D.液电式
E.气压弹道式
B
冲击波可由液电式、电磁式、压电式和---------气压弹道式等方式产生。
气压弹道式属于发散式冲击波,其他均属于聚焦式冲击波。
22.关于中频电疗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电容可储存电荷
B.容抗的大小与电流的频率和电容成正比
C.调幅波:较高频率的电流被较低频率的电流调制时,被调波主要发生幅度的变化
D.调频波:电流被调制时,被调波主要发生频率的变化
E.两种不同频率的交流电互相重叠时,合成后的电流的
幅度变化称之为差拍
B
容抗是交流电通过电容时的阻力,其大小与电流的频率和电容成反比。
23.关于超声波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声波是由声源的机械振动引起的
B.超声波是一种机械振动波
C.常用的超声波疗法的频率范围是~kHz
D.超声波超出人耳听觉界限的声波
E.超声波是频率高于kHz的声波
E
ABD三项,声波声源的机械振动可引起周围弹性介质的振动,该振动在介质内由近及远地传播所形成的机械波即声波。超声波是一种机械振动波,是超出人耳听觉界限的声波。
CE两项,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为16Hz~20kHz,频率高于20kHz的声波为超声波。
常用的超声波疗法的频率范围是~kHz。
24.患者,男,30岁,因骨髓炎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伤口感染,此时配合下列哪种治疗最好?(
)
A.超短波疗法
B.低频电疗法
C.中频电疗法
D.磁疗法
E.超声波疗法
A
超短波中小剂量治疗时免疫功能增强,使吞噬细胞数量增多,吞噬能力增强,血供改善使抗体、补体、凝集素、调理素增多,使水肿消散,炎症产物排出,均有利于炎症控制、消散。
25.功能性电刺激主要作用于已丧失功能或功能不正常的器官或肢体,以其产生的即时效应来代替或矫正器官及肢体已丧失的功能,其治疗作用主要为(
)。
A.兴奋神经肌肉
B.促进血液循环
C.消炎
D.镇痛
E.功能重建
E
基于功能性电刺激(FES)的治疗作用主要为:
①代替或矫正肢体或器官已丧失的功能;②功能重建;
③运动功能的代偿性“恢复”或重建
26.红外线疗法最基本的作用是(
)。
A.热效应
B.机械作用
C.化学作用
D.生物学作用
E.解痉作用
A
红外线主要的生物学作用为热效应,没有光化学作用。
27.用超短波治疗较深部位病灶时,应注意(
)。
A.减小电极与皮肤的空气间隙
B.增加治疗剂量
C.增加电极与皮肤的空气间隙
D.增大电极面积
E..增加治疗时间
C
用超短波治疗时增加电极与皮肤的间隙,可以增加有效作用深度和热分布均匀性。
28.磁疗能达到止痛作用的原因不包括(
)。
A.能改善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
B.能提高致痛物质水解酶的活性,使致痛物质水解或转化,达到止痛目的
C.磁场作用于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D.可纠正缺血、缺氧、水肿、致痛物质聚集等导致的疼痛
E.提高末梢神经的兴奋性
E
磁疗止痛的作用机制包括:
①磁场可抑制神经的生物电活动,降低末梢神经的兴奋性,阻滞感觉神经的传导,提高痛阈;
②磁场可加强血液循环,缓解因缺氧、缺血、水肿和致癌物质积聚所引起的疼痛;
③磁场可提高某些致痛物水解酶的活性,使致痛物质分解转化而镇痛,作用于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29.磁体中磁性最强的部分称为(
)。
A.磁力
B.磁感应强度
C.磁场
D.磁极
E.磁导
D
磁极是指磁体上磁力线最密集、磁性最强的部位。每个磁体的两端有两个磁极,一个是南极(以S表示),一个是北极(以N表示)。
30.常用于电诊断、电睡眠、超刺激和电兴奋的低频电流波形为(
)。
A.三角波
B.方波
C.调制波
D.梯形波
E.正弦波
B
31.常用于电体操、电诊断的低频电流波形为(
)。
A.调制波
B.方波
C.三角波
D.正弦波
E.梯形波
C
三角波常用于电体操、电诊断等。
而方波常用于电诊断、电睡眠、超刺激和电兴奋等。
32.热水浴的水温是(
)。
A.26~33℃
B.34~36℃
C.37~38℃
D.26℃以下
E.39℃以上
E
水疗按温度的分类:
①冷水浴:水温低于26℃;②凉水浴:水温26~33℃;
③不感温水浴:水温34~36℃;
④温水浴:水温37~38℃;
⑤热水浴:水温39℃以上。
33.患者,女,60岁,脑卒中后2个月,左侧偏瘫,左上肢屈肌痉挛,左下肢伸肌痉挛,左侧偏身感觉减退,为改善痉挛应采用的正常治疗方法是(
)。
A.调制中频电疗法,部位左上肢屈肌、左下肢伸肌
B.调制中频电疗法,部位左上肢伸肌、左下肢屈肌
C.等幅中频电疗法,部位左上肢屈肌、左下肢伸肌
D.等幅中频电疗法,部位左上肢伸肌、左下肢屈肌
E.等幅中频电疗法,部位左上肢屈肌、左下肢屈肌
B
34.不适宜用超短波治疗的疾病是(
)。
A.肾炎
B.肌筋膜炎
C.面神经麻痹
D.活动性出血
E.脊髓炎
D
超短波禁忌证包括:恶性肿瘤(热量短波、超短波治疗与放疗、化疗联合应用时除外)、活动性出血、局部金属异物、置有心脏起搏器、颅内压增高、青光眼、妊娠。
超短波疗法慎用于结缔组织增生性疾病,如瘢痕增生、软组织粘连、内脏粘连等,以免刺激结缔组织增生,不利于疾病的恢复或功能障碍。
35.下列哪项不适宜用冷疗法?(
)
A.肌肉骨骼急性创伤
B.慢性肌肉骨骼疼痛
C.肌肉痉挛
D.高热患者
E.雷诺综合征
E
冷疗法的适应证有:高热、中暑、急性扭挫伤、关节炎急性期、软组织感染早期、骨关节术后肿痛、肌肉痉挛、烧伤、烫伤、鼻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偏头痛等。
冷疗法的禁忌证包括:动脉硬化、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综合征、红斑狼疮、高血压、心肺肾功能不全、恶病质、冷过敏等。冷刺激不宜用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感觉障碍等部位。
E项,雷诺综合征是一种对称性肢端小动脉性痉挛而疼痛,麻木及皮肤先后苍白、发绀、潮红为主要症状,而冷作用于皮肤时刺激冷感受器,通过轴索反射立即引起小血管收缩,所以不宜用于雷诺征。
36.紫外线主要生物学作用为(
)。
A.光化学效应
B.电磁效应
C.光电效应
D.温热效应
E.机械效应
A
紫外线光量子能量高,有
明显的光化学效应,包括光分解效应、光合作用、光聚合作用、光敏作用和荧光效应。
37.以下关于安全电压与电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直流电绝对安全电压是24V
B.干燥情况下直流电的安全电压不应超过65V
C.交流电的安全电压不应超过50V
D.直流电电流应在50mA以下
E.50Hz交流电电流应在10mA以下
C
在干燥的情况下,直流电的安全电压不应超过65V
在潮湿的情况下不应超过40V,绝对安全电压为24V,
交流电的电压一般不应超过36V,井下、坑道、水疗室、泥疗室的绝对安全电压应小于12V。
50Hz交流电电流应在10mA以下,直流电应在50mA以下。
38.水疗按温度分类,不感温水浴温度为(
)。
A.小于26℃
B.26~33℃
C.34~36℃
D.37~38℃
E.39℃以上
C
水疗按温度可分为:①冷水浴(<26℃);②低温水浴(26~33℃);③不感温水浴(34~36℃);④温水浴(37~38℃);⑤热水浴(39℃以上)。
39.水的物理特性包括(
)。
A.水的比热大,热容量大
B.传导热能力强
C.有对流现象
D.在4℃时密度最大
E.以上均包括
E
40.痉挛肌电刺激疗法的频率和波宽分别为(
)。
A.频率0.66~1Hz,波宽0.2~0.5ms
B.频率1~Hz,波宽0.1~1ms
C.频率0.66~1Hz,波宽0.01~0.2ms
D.频率0.66~1Hz,波宽0.1~1ms
E.频率2~Hz,波宽0.1~1ms
A
痉挛肌电刺激法:采用能先后输出两路方波的低频脉冲电疗仪,
频率0.66~1Hz,波宽0.2~0.5毫秒,均可调。
两路脉冲电流的延迟时间为0.1~1.5秒。
41.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MES,电体操疗法)临床常用参数指标是(
)。
A.持续时间10~ms,间歇时间为持续时间的3~5倍,三角波
B.持续时间10~ms,间歇时间为持续时间的10~20倍,三角波
C.持续时间1~10ms,间歇时间为持续时间的3~5倍,三角波
D.持续时间1~10ms,间歇时间为持续时间的10~20倍,方波
E.持续时间~ms,间歇时间为持续时间的3~5倍,三角波
A
三角波可以利用正常神经肌肉的适应能力好而病变肌肉的适应能力差的特点通过持续时间的选择,可以避免刺激正常肌肉而选择性作用于失神经肌肉,常用参数为持续时间10~ms,间歇时间为持续时间的3~5倍。
42.下列不属于激光的特性的是(
)。
A.方向性好
B.亮度高
C.相干性高
D.单色性好
E.机械效应明显
E
激光的特点主要为:亮度高,方向性好,单色性好,相干性高。
43.禁用激光直射的是(
)。
A.关节
B.伤口溃疡
C.甲状腺
D.手指
E.头部
C
激光照射组织时,会产生热效应。
当激光直射于甲状腺时,会使激光束会聚于组织深部,使细胞内液沸腾汽化而“爆炸”,破坏甲状腺。
44.对微波辐射特别敏感的组织为(
)。
A.眼睛、睾丸
B.关节
C.周围神经
D.肝脏
E.乳腺
A
眼球是富于水分的多层界面的组织,而且血液循环散热功能差,受微波辐射后容易产生热积聚。睾丸组织由于血液循环散热较差,对温度的耐受低,对微波辐射特别敏感,当微波辐射睾丸温度高于35℃时,精子生成受到抑制。
45.短波和超短波治疗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降低肌肉张力,缓解痉挛
B.提高感觉神经的兴奋性
C.小剂量时非热效应明显
D.大剂量能抑制和杀灭肿瘤细胞
E.超短波作用深度深于短波
B
短波和超短波对感觉神经有抑制作用,故临床上有镇痛效果。
46.关于体外冲击波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是一种压力瞬间急剧变化的高能量声波
B.脉冲声波频谱范围广(16Hz~20MHz)
C.脉冲声波峰值压力高(bar或0~MPa)
D.脉冲声波周期短(10ms)
E.脉冲声波压力上升时间短(<10ns)
A
体外冲击波是指一种压力瞬间急剧变化的高能量机械波,具有声学、光学和力学的某些特性。其脉冲声波的特性包括:①峰值压力高(bar或0~MPa);②周期短(10ms);③压力上升时间短(<10ns);④频谱范围广(16Hz~20MHz)。
47.以下哪种方式产生的是发散式冲击波?(
)
A.液电式
B.电磁式
C.压电式
D.气压弹道式
E.高频声波式
D
冲击波可由液电式、电磁式、压电式和气压弹道式等方式产生。气压弹道式属于发散式冲击波,其他均属于聚焦式冲击波。
48.进行直流电或直流电离子导入时电极衬垫的厚度要求(
)。
A.>1cm
B.0.3~0.4cm
C.0.5~0.6cm
D.0.7~0.8cm
E.0.8~1.0cm
A
进行直流电或直流电离子导入时电极衬垫厚度应大于1cm,
使电极板与皮肤有可靠的距离。为此衬垫常由若干层绒布将边缘缝合而成。
49.医用石蜡的熔点是(
)。
A.50~60℃
B.52~54℃
C.~℃
D.30~40℃
E.37~45℃
A
医用石蜡的熔点为50~60℃,精炼石蜡熔点为52~54℃,沸点~℃。
50.下列不属于石蜡特性的是(
)。
A.无水
B.白色或*色半透明
C.无臭
D.导热性好
E.热容量大
D
ADE三项,石蜡的热容量大,导热性差,其中无水分和其他液体,气体不能通过,几乎无对流现象,因而有很好的蓄热性能。
BC两项,石蜡是高分子碳氢化合物,是石油的蒸馏产物,为白色或*色半透明固体,无臭无味,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乙醚、汽油、三氯甲烷等有机溶剂。
51.石蜡不溶于(
)。
A.酒精
B.水
C.乙醚
D.汽油
E.氯仿
B
石蜡是高分子碳氢化合物,是石油的蒸馏产物,为白色或*色半透明固体,无臭无味,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乙醚、汽油、三氯甲烷等有机溶剂。
52.不属于优导体的是(
)。
A.胃液
B.血液
C.干头发
D.淋巴液
E.脑脊液
C
能传导电流的物体称为导体,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导电的物质称为绝缘体。人体各种组织的导电性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①优导体:血清、血浆、血液、淋巴液、脑脊液、胆汁、胃液等含水多的液体;
②良导体:肌肉、肝、肾、脑、神经等;③不良导体:干皮肤、结缔组织、脂肪、骨等;④绝缘体:干头发、指甲、牙齿等。
二、B型题
以下提供若干组考题,每组考题共同使用在考题前列出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与考题关系最密切的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能被选择一次、多次或不被选择。
1.(共用备选答案)
A.长波红外线
B.短波红外线
C.红光
D.长波紫外线
E.短波紫外线
1.波长最短的光谱是(
)。
A.B.C.D.
E
2.皮肤角质层可强烈吸收的光波是(
)。
A.B.C.D.
D
第八章心理学基础
一、A1/A2型题(以下每—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人类心理过程中的认识过程不包括(
)。
A.感觉
B.信念
C.记忆
D.思维
E.想象
B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
2.思维是属于心理活动的(
)。
A.意志过程
B.认知过程
C.情感过程
D.人格倾向
E.一般过程
B
3.不属于四种基本情绪的是(
)。
A.快乐
B.忧郁
C.愤怒
D.恐惧
E.悲哀
B
一般认为人有四种基本情绪,即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4.关于情绪与情感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情绪较为稳定
B.情感反应较持久
C.情绪反应较深沉
D.情感与生理性需要有关
E.情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B
①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
③情绪其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情感是人所独有的。
5.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称为(
)。
A.创造
B.概括
C.想象
D.思维
E.抽象
C
想象是以记忆表象为基础,而作进一步加工和组合的心理活动,并从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来对客观事物作出超前反应。
6.有些人在创业中始终如一。坚定不移,有些人半途而废,见异思迁。这些表现在人的性格特征中属于(
)。
A.态度特征
B.理智特征
C.认知特征
D.情绪特征
E.意志特征
E
7.思维的最大特征是(
)。
A.逻辑性和层次性
B.抽象性和综合性
C.概括性和间接性
D.比较性和判断性
E.分析性和证明性
C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构活动中。思维具有概括性、间接性和对经验的改组等特征。
8.关于知觉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B.知觉是多种感觉的统合
C.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
D.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位置知觉
E.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带有某种倾向的歪曲知觉
D
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处理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的信息,时间知觉处理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运动知觉处理物体在空间的位移等。
9.在墙上的钟,不论我们从正面看、侧面看、向上看,它的大小和形状都是一样的,这是知觉的(
)。
A.选择性
B.恒常性
C.整体性
D.理解性
E.适应性
B
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①选择性:人只对自己有意义的外来刺激注意,选择性地对其进行加工。②整体性: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
③理解性:对事物加工处理时。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并用概念的形式进行反映的特性。
④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例如,对过去认识的人,决不会因为他的发型、服装的改变而变得不认识。
10.医生根据病史、体检及各种必要的检查结果,最后为一名长期发热的患者确定诊断的过程是(
)。
A.感知
B.注意
C.记忆
D.思维
E.想象
D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医生根据病史、体检及各种必要的检查结果确定发热患者的诊断是一个严密逻辑思维过程。
11.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四种气质不包括(
)。
A.黏液质
B.混合质
C.多血质
D.胆汁质
E.抑郁质
B
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四种气质,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12.记忆是人脑对(
)。
A.客观事物的超前反映
B.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C.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D.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E.过去经验的反映
E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是指以往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曾有过情绪体验,学习过的动作行为等在人脑中留下一些印记,并且这些印记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头脑中浮现出来。
13.下列不属于外部感觉的是(
)。
A.味觉
B.触觉
C.听觉
D.视觉
E.运动觉
E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14.当你从外面强阳光的环境刚进入室内时,什么都看不清,慢慢才能看清,这是人感觉适应的(
)。
A.明适应
B.疲劳
C.暗适应
D.对比
E.联觉
C
从光亮处进入暗中,人眼对光的敏感度逐渐增加,约30分钟达到最大限度,称暗适应。暗适应是视细胞基本功能—感光功能的反映。
15.下列哪项不是医患关系模式?(
)
A.共同参与模式
B.相互作用模式
C.指导-合作模式
D.主动-被动模式
E.指令-执行模式
E
医患关系模式包括:主动-被动模式、指导-合作模式、共同参与模式(又称相互作用模式)。
16.一位急性菌痢的成年患者,头脑清醒、具有知情同意能力并信任为他诊疗的医生,他所适用的医患关系模式是(
)。
A.契约模式
B.指导-合作模式
C.主动被动模式
D.家长制模式
E.共同参与模式
B
医患关系分出三个基本模式:
①主动-被动型,常用于手术、麻醉、抗感染治疗等,对休克、昏迷、某些精神疾病、智力严重低下等病,这种模式也是适合的。
②指导-合作型,这是一种一方指导、另一方配合的有限合作模式,常用于急诊患者。
③共同参与型,在大多数慢性疾患中可以见到这种关系,医生和患者都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17.知觉的特性不包括(
)。
A.多变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整体性
E.适应性
A
知觉具有整体性、恒常性、选择性、理解性和适应性。
18.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等级,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是(
)。
A.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B.安全需要、生理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D.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E.尊重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A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
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
19.残疾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依次为(
)。
A.震惊期、无知期、否认期、抑郁期、反对独立期、适应期
B.无知期、震惊期、否认期、抑郁期、反对独立期、适应期
C.无知期、震惊期、抑郁期、否认期、反对独立期、适应期
D.无知期、震惊期、否认期、反对独立期、抑郁期、适应期
E.无知期、震惊期、否认期、抑郁期、适应期、反对独立期
B
残疾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依次为:
无知期、震惊期、否认期、抑郁期、反对独立期、适应期。
20.小张阅读《红楼梦》时,根据文字描述在脑中呈现出林黛玉的形象,这是(
)。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幻想
E.空想
B
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不同,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其中,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某种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符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小张根据文字描述想象出林黛玉的形象即属于再造想象。
C项,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D项,幻想是与个人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发展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21.心理卫生保健最关键的时期是(
)。
A.儿童期
B.青少年期
C.更年期
D.中年期
E.老年期
B
青少年期的心理活动是活跃而波动的阶段,是心理卫生保健最关键时刻。
22.情绪的基本分类不包括(
)。
A.快乐
B.愤怒
C.否认
D.恐惧
E.悲哀
C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一般认为有四种基本情绪,即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23.上课时,学生被突然飞进的小鸟吸引,这种心理现象是(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前注意
D.有意后注意
E.随意注意
B
无意注意是事先无预定目的,也不需作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本例学生上课时被突然飞进的小鸟吸引即属于无意注意。A项,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积极主动形式。D项,有意后注意是指具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由随意注意发展而来,是人类所特有的注意的高级表现形式,也是人类从事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
24.人格不具备的特征是(
)。
A.整体性
B.组织性
C.差异性
D.相对稳定性
E.暂时性
E
人格是用来描述个体心理差异的,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等成分。
人格具有以下特征:
①整体性:人格代表个人所有的心理功能与行为特征,而不是个别特征;②组织性:各种心理功能(如气质、性格、动机、态度、价值、兴趣等),按照一定的原则有机构筑起来形成人格;
③差异性:人格为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它使个体有别于他人,并决定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方式;
④相对稳定性:人格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的性质,它使同一个体在不同情景下具有一贯的反应倾向。
25.人格的核心是(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智力
E.情绪
C
性格是指每个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模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能够反映出每个人的本质属性。性格包括以下特征:对现实的态度、情绪、意志和理智。
26.艾滨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E.单一抑制
A
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识记材料学到恰能背诵的程度,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再重新学习,以重学时节省的朗读时间或次数作为记忆的指标。从实验结果得知记忆内容的保持将随时间的延长呈减少的趋势,遗忘的规律呈先快后慢。艾宾浩斯依据实验的数据画出遗忘曲线,人们称之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7.以下哪种不属于知觉的特性?(
)
A.整体性
B.恒常性
C.选择性
D.理解性
E.顺序性
E
知觉具有整体性、恒常性、选择性、理解性和适应性等特性。
28.一般认为,动机不具有的功能是(
)。
A.选择功能
B.激活功能
C.指向功能
D.调节与维持功能
E.集中功能
E
动机的功能包括:
①激发:激发个体产生某种活动(动作),有某种动机的个体对某些刺激更易于反应。
②选择和指向:使个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或一定的对象。
③维持和调节:活动产生后,动机维持这种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并调节活动的强度与持续时间。
29.以下关于注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向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B.注意有指向性与集中性两个特点
C.注意具有选择、保持和对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D.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
E.根据注意时我们对事物目的性和所付出的意志,将注意分成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种
D
指向性是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
30.下列有关心理实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心理是脑的功能
B.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C.脑是心理的器官
D.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E.心理是主观认识的反映
E
ABE三项,心理是脑的功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情感、意志、动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称。
C项,脑是心理的器官。D项,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第九章微生物和免疫基础
一、A1/A2型题(以下每—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细胞的是(
)。
A.皮肤黏膜上皮细胞
B.单核细胞
C.巨噬细胞
D.杯状细胞
E.T淋巴细胞
E
特异性免疫细胞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
2.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
A.细菌
B.病*
C.支原体
D.立克次体
E.螺旋体
B
病*、朊粒等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3.有完整细胞器的微生物是(
)。
A.钩端螺旋体
B.放线菌
C.金*色葡萄球菌
D.白色念珠菌
E.肺炎衣原体
D
微生物中只有真核细胞型的真菌具有完整细胞器,
原核细胞和非细胞生物均无完整细胞器。
D项,白色念珠菌为真菌,因此具有完整细胞器。
4.下列细菌中,属于条件致病菌的是(
)。
A.炭疽芽胞杆菌
B.伤寒沙门菌
C.霍乱弧菌
D.铜绿假单胞菌
E.肉*梭菌
D
条件致病菌是指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只有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才可以以引起疾病。
D项,铜绿假单胞菌俗称绿脓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人和动物体表及肠道中,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5.菌群失调症的原因是(
)。
A.正常菌群的遗传特性明显改变
B.大量使用生态制剂
C.正常菌群的增殖方式明显改变
D.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明显改变
E.正常菌群没有明显变化
D
菌群失调是指寄生在正常人体某部位的正常菌群,各菌种之间的比例发生了较大幅度的超出正常范围的改变,多由滥用广谱抗生素引起。
由菌群失调引起的疾病称为菌群失调症。
6.关于金*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错误的是(
)。
A.医务人员带菌率高,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染源
B.常引起皮肤化脓性感染
C.表皮溶解*素可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D.血浆凝固酶与金*色葡萄球菌感染易于局限化
E.产生的杀白细胞素可引起食物中*
E
杀白细胞素能杀死多形核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此*素有抗原性,不耐热,产生的抗体能阻止金*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复发。
E项,肠*素与食物中*有关。
7.关于病菌致病因素的观点,错误的是(
)。
A.病菌有黏附因子
B.病菌有荚膜、微荚膜
C.与病菌的胞外酶有关
D.与病菌的内、外*素有关
E.与病菌侵入的数量并无密切关系
E
病原菌侵入机体能否致病取决于三个因素,
即细菌的*力、细菌侵入的数量及侵入的部位。
8.最易形成潜伏感染的病*是(
)。
A.麻疹病*
B.流感病*
C.狂犬病
D.脊髓灰质炎
E.水痘-带状疱疹病*
E
潜伏感染是一种病*的持续性感染状态,原发感染后,病*基因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并不能产生感染性病*,也不出现临床症状。在某些条件下,病*被激活增生,感染急性发作而出现症状。急性发作期可以检测出病*。
E项,水痘-带状疱疹病*可引起潜伏感染:儿童初次感染后引起水痘;而潜伏在体内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感觉神经节中的病*,在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导致潜伏病*激活,沿感觉神经到达皮肤上皮细胞,发生串联的水疱疹,多发于胸、腹、背和面部,局部剧烈疼痛,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
9.免疫的现代概念是(
)。
A.免于疾患
B.机体抗感染过程
C.机体清除自身的损伤或衰老细胞的一种功能
D.清除和杀灭自身突变的细胞
E.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
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10.以下关于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热力灭菌是最可靠而普遍应用的灭菌法,包括湿热灭菌和干热灭菌法
B.对血清除菌一般用滤过除菌法。
C.对于一般的细菌都可以使用低温灭菌法
D.可用高强度超声杀灭革兰阴性菌
E.浓盐环境可造成细菌生理性干燥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C
多数细菌耐低温,故低温常用作保存菌种--------不能灭菌。
11.可通过抗原非特异性方式杀伤病*感染细胞的免疫细胞是(
)。
A.Th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肥大细胞
E.NK细胞
E
自然杀伤(NK)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而是通过表面活化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对“自身”和“非己”进行识别,并直接杀伤某些肿瘤和病*感染的靶细胞。
12.细菌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性无关的是(
)。
A.外*素
B.内*素
C.侵袭性酶
D.热原质
E.细菌素
E
AB两项,细菌产生的*素包括内*素和外*素,是致病的重要物质;
C项,侵袭性酶能损伤组织,促使细菌的侵袭和扩散;
D项,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均与致病性有关。
E项,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不是)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较抗生素窄。
13.关于外*素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
A.多由革兰阳性菌产生
B.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C.耐热,使用高压蒸气灭菌法仍不能将其破坏
D.经甲醛处理可制备成类*素
E.可刺激机体产生抗*素
C解析见下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