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感染专科治疗医院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ICU医生薄世宁为什么病毒性肺炎这么难治
TUhjnbcbe - 2020/12/29 8:08:00

外科感染

第一节概论

外科感染

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烧伤、手术、器械检查等并发症。

特点

多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局部症状明显;多为器质性病变,组织化脓坏死常见。

一.概述

(一)分类

1、非特异性感染/化脓性感染

包括

疖、痈、丹*、急性淋巴结炎等;

致病菌

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特点

先急性炎症反应,后局部化脓。

2、特异性感染

致病菌

结核杆菌、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炭疽杆菌、白念珠菌。

3、感染时间

急性感染:3周以内

亚急性感染:3w~2月

慢性感染:2月

4、其他

原发性、继发性感染;来源:外源性、内源性感染;条件:条件性、二重、医院内感染。

(二)致病因素

1.病菌的致病因素

粘附因子;数量与增殖速率;胞外酶(蛋白酶、磷脂酶、胶原酶)、外*素(溶血*素、肠*素、破伤风*素)、内*素(脂多糖:引起全身炎症反应)。

2.宿主免疫

天然免疫(屏障作用、吞噬细胞、NK细胞、补体、细胞因子)、获得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3.免疫破坏

屏障不完整;留置血管、体腔内导管处理不当;管腔阻塞内容物聚集;局部血流障碍、水肿、积液;严重损伤、大面积烧伤、休克;慢性疾病,严重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使用免疫抑制剂、CAs;先天性/获得性免疫缺陷。

(三)病理改变

1.非特异性感染

病菌侵入组织繁殖并合成多种酶和*素;激活凝血、补体、激肽系统、血小板、巨噬细胞;炎性介质释放,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局部炎性细胞聚集吞噬病菌、细胞组织。

特征表现

红肿热痛;部分炎性介质可进入血液引起全身反应。

(1)炎症好转

(2)局部化脓

(3)炎症扩展

(4)转为慢性炎症

2.特异性感染

(1)结核病

致病物质为磷脂、糖脂、结核菌素,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形成浸润、结节、肉芽肿、干酪样坏死;结核菌素引发变态反应;液化为局部无痛性冷脓肿。

(2)破伤风

合成痉挛*素,引起肌强直痉挛;无明显局部炎症反应。

(3)气性坏疽

释放多种*素,溶解血细胞、肌细胞,并产生气泡,发展迅速,波及全身。

(4)真菌感染

多为二重感染、机会感染;多侵及深部组织、黏膜;有局部炎症、肉芽肿、溃疡、脓肿、空洞多种形态。

(四)★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急性炎症:红肿热痛、功能障碍;慢性炎症疼痛不明显。

2.器官-系统功能障碍

3.全身状态

严重感染:发热、HR加快、全身不适,中*症状;严重者可有休克。

4.特殊表现

破伤风:肌强直性痉挛;气性坏疽:皮下捻发音;炭疽:发痒性黑色脓包。

(五)预防

1.防止病菌侵入

保持卫生;手术严格无菌操作;彻底清创。

2.增强机体免疫力

改善营养;积极治疗糖尿病、尿*症;及时使用特异性免疫治疗。

3.切断病菌传播

(六)治疗

原则

消除感染病因、*性物质;促进组织修复。

1.局部处理

(1)保护感染部位

制动、防挤压损伤。

(2)理疗、外用药物

早期局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辐射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明显肿胀者50%硫酸镁热敷;未成脓用鱼石脂软膏、金*膏敷贴。

(3)手术治疗

脓肿形成及时切开引流;深部脓肿在定位下穿刺引流。

2.抗感染药物应用

范围大且有扩大趋势者,应给予全身用药;配合换药用药:H2O2、Kmno4(厌氧菌)。

3.全身支持治疗

(1)保证睡眠,维持良好精神。

(2)维持体液平衡,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支持,优先肠内营养。

(3)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发热者适当物理降温;纠正基础疾病。

第二节浅部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1.★是单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病菌以金葡菌为主,偶见表皮葡菌。好发于颈项、头面、背部;直径2cm,以形成脓栓为特征。

2.局部炎性反应

数日中央坏死、软化,触之有波动感,中心出现*白色脓栓;破溃流脓后可愈合。

3.危险三角区

鼻与上唇及周围;病菌可经内眦静脉、眼静脉进入颅内海绵状静脉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危重者可昏迷。

4.疖病

不同部位同时多发疖,或在一处反复发生疖。

5.鉴别

痤疮:病变小,顶端有点状凝脂;

痈:数个脓栓,全身症状重。

6.治疗

①早期使炎症消退:理疗、软膏敷贴。

②局部化脓及时排脓:石碳酸涂抹脓尖、切开引流、敷以呋喃西林。

③抗菌治疗:全身症状重者,选青霉素、复方磺胺甲恶唑。

1.★指多个相邻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病菌金葡菌为主。

2.感染从毛囊底开始,沿疏松组织蔓延,可累及深层皮下结缔组织,自行破溃较慢,全身反应较重。

3.老年人居多,伴DM较多;好发于项部和背部;全身反应较早出现;局部炎症,周围呈浸润性水肿,多处破溃,疮口呈蜂窝状;皮肤较易坏死,自行愈合困难。

4.治疗

及时使用抗菌药物,同疖;局部处理:初期仅红肿用50%硫酸镁湿敷,软膏敷贴;已成脓或破溃者及时切开引流,切应扩大范围,覆盖皮下坏死组织;术后24h敷料加呋喃西林以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皮下急性蜂窝织炎

1.指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感染,可发生在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深部蜂窝组织。病菌以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菌、大肠杆菌为主;特点为病变扩展快,明显*血症。

2.一般皮下蜂窝织炎

皮肤化脓性感染后,患处肿胀疼痛发红,压之稍褪色,边界不清;严重者皮肤变褐色,水疱形成,全身症状严重。

3.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

下腹、会阴多见;不侵及肌层;有捻发音,破溃后臭味,全身状态恶化较快。

4.新生儿皮下坏疽

多见于背臀部;初期为红硬结,发展后皮肤浮动感,中心皮肤坏死呈黑褐色,全身情况不良。

5.颌下急性蜂窝织炎

多见于小儿,病变起源于口腔面部;高热、呼吸窘迫、吞咽困难;可累及颈阔肌严重影响呼吸。

6.治疗

药物以青霉素、头孢为主,厌氧菌加用甲硝唑;局部处理:早期处理同疖;口腔、颌下及早切开减压;厌氧菌切开以3%H2O2冲洗、并隔离。

丹*

1.是皮肤淋巴管网的急性炎症感染;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见于下肢、面部;现有皮肤黏膜的破损;常有全身反应,少有组织坏死、化脓;易复发。

2.开始既有畏寒发热等全身反应;片状红疹、微隆起、色鲜红、中间淡;局部烧灼样疼痛;反复发作导致淋巴管阻塞、淋巴淤滞

3.下肢丹*反复发作,高蛋白的淋巴液刺激下,下肢皮肤粗厚肿胀,形成象皮肿。

4.治疗

抬高患肢;局部50%硫酸镁热敷;全身应用抗菌药:青霉素、头孢。持续至症状消失后3~5d。

浅部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

1.局部皮肤破损后,沿淋巴结侵袭;以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菌为主;

2.管状淋巴管炎:多见于四肢、下肢;沿淋巴管走形呈红线状,按压疼痛;

3.深部淋巴管炎仅有按压痛,须与急性静脉炎鉴别。

4.治疗

重在治疗原发病;红线以呋喃西林热敷;红线进展快者,用粗针头垂直刺在红线上多出,再热敷。

第三节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特点:

1.多为急性感染,病菌以金葡菌为主▲;

2.可向深部蔓延,并且引流困难;

3.肌腱和腱鞘感染可引起缩窄、瘢痕,影响功能;

4.掌面感染化脓在掌面角化层下形成哑铃状脓肿,治疗仅切开表皮不能引流;

5.掌面感染可能使手背肿胀更厉害,因为所有手掌淋巴回流均经过手背。

6.腱鞘和掌深筋膜之间有纤维组织分割,感染时产生巨大压力引起剧痛,并全身症状严重。

7.拇指感染波及桡侧滑液囊;食指波及鱼际间隙、尺侧滑液囊;中、无名指波及掌中间隙、尺侧滑液囊;小指波及尺侧滑液囊;桡侧、尺侧滑液囊相通。

第四节全身性外科感染

脓*症

因病原菌因素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菌血症

属于脓*症一种,在血培养中检出病原菌者。

病因

1.严重创伤后及化脓性感染

大面积烧伤、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等。

2.静脉导管感染

3.肠源性感染

应激及严重损伤者,产生内源性感染。

致病菌

1.G-杆菌

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色单胞菌;产生内*素,引起三低:低血压、低WBC、低温,多发生休克。

2.G+球菌

金葡菌:体内转移性脓肿,局部感染、休克;表皮葡萄球菌:医用导管感染;肠球菌:可来自肠内。

3.无芽孢厌氧菌

常合并需氧菌感染;易形成脓肿、脓液并有粪臭样恶臭。常见拟杆菌、梭状杆菌、厌氧葡萄球菌、厌氧链球菌。

4.真菌

白色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新型隐球菌;属于条件性感染。在内脏形成肉芽肿、坏死灶;曲霉菌、毛霉菌具有嗜血管性,易造成栓塞梗死。

★临床表现与诊断

1.骤起寒战

高热40°或低温35°,进展迅速;头昏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或潮红、冷汗、神志淡漠或烦躁、瞻望、昏迷。

2.HR加快,脉搏细速,呼吸困难;肝脾肿大,严重者有皮下瘀斑。

3.WBC升高,严重者也可降低,并有核中*;肝肾功不良,酸中*,氮质血症等;细菌培养阳性,包括厌氧菌、真菌。

4.可具有原发灶,并呈化脓性感染;休克症状;DIC表现;血液、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治疗

1.原发灶处理

彻底清除异物,消灭死腔,脓肿引流,解除痉挛梗阻。清理留置导管。

2.应用抗菌药物;

3.支持疗法;

4.对症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ICU医生薄世宁为什么病毒性肺炎这么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