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
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道感染。
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当结合尿培养。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cfu/ml。
(二)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cfu/ml。
(三)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四)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的。
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在1周内有内镜检查或导尿管置入,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cfu/ml,应当诊断为无症状性菌尿症。
CAUTI管理要求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CAUTI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医疗机构应逐步开展CAUTI的目标性监测,持续质量改进,有效降低CAUTI的感染率。
医务人员应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置导尿管的维护以及CAUTI预防的培训和教育,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评估患者发生CAUTI的潜在风险,针对高危因素,实施CAUTI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CAUTI预防控制措施
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
应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不应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应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密闭性,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应使用个人专用收集容器或清洗消*后的容器定期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尿口触碰到收集容器的表面。
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消*导尿管接口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可从集尿袋中采集,不应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采集标本。
不应常规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若发生血块堵塞或尿路感染时,可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
应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进行消*。留置导尿管期间,应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
长期留置导尿管应定期更换,普通导尿管更换时间7—10天,特殊类型导尿管的更换时间按照说明书规定,更换导尿管时应同时更换导尿管集尿袋。
导尿管阻塞、脱出或污染时应立即更换导尿管和集尿袋。
患者出现尿路感染症状时,应及时留取尿液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并更换导尿管和集尿袋。
应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应尽早拔除导尿管。
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严格落实手卫生。
CAUTI监测要求
根据导尿管使用的频率和CAUTI的潜在风险,确定需要监测的患者人群。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的要求,开展CAUTI目标性监测。
详细记录尿道插管指征、插管时间、插管操作者和拔管时间等。采用统一指标如导尿管使用率、CAUTI发生率等评价CAUTI预防与控制质量。
应定期分析监测资料,并及时向被监测临床科室反馈。
当出现CAUTI暴发或疑似暴发时,应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的相关要求报告和处理。
不宜常规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进行无症状性菌尿症筛查。
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全身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2、使用含消*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预防泌尿道感染。
3、引流袋内加入抗菌剂。
4、抗微生物药物包裹的导尿管。
5、每天灭菌剂清洗会阴。
往期推荐
职业暴露应急处置(一)-HIV暴露处置流程
职业暴露应急处置(二)-乙丙肝暴露处置流程
多重耐药菌管理及消*处理措施介绍
洪灾过后,如何做好消*和院感工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