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京力医院培元学员
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病例简介
1.男,74岁。发热伴咳嗽半月入院。
2.现病史:年6月11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波动于37.2-37.8℃,伴左耳痛、听力下降、咽痛、咳嗽,无咳痰。外院门诊考虑“肺部感染”,先后予以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莫西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治疗,体温控制不佳,最高达38.8℃。年6月28日收入我科。
3.既往史及个人史:痛风病史20年,发作时予以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10年,肌酐最高μmol/L,未进行治疗。间质性肺炎、支气管扩张病史4年。
诊治经过
入院查体:T:37.8℃,双肺呼吸音清晰,双下肺可闻及捻发音及少量细湿罗音。右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14.75×/l,N79.5%,HB94g/l,PLT×/l。肝功能:ALB25g/l,GLB44g/l。肾功能:BUN7.4mmol/l,CRμmol/l。尿常规:潜血2+,蛋白1+。
感染相关:嗜肺*团菌IgM抗体弱阳性。血培养、痰培养、血T-SPOT、血G试验、血乳胶凝集试验、EB病*DNA、巨细胞病*DNA均为阴性。PCT0.22ng/ml,血沉mm/h,CRPmg/l。
免疫相关:抗核抗体1:,IgG43.98g/L(参考值0.03-2.01g/L),IgA4.74g/L(参考值0.7-4.0g/L),IgG16.2g/L(参考值7.0-16.0g/L),IgM0.35g/L(参考值0.4-2.30g/L)。
CT:双肺多发感染,伴支气管扩张(左下肺为甚);双肾囊肿;下腹部、内听道、鼻咽CT未见明显异常。
B超:泌尿系未见明显异常。
初步印象:
病例特点:患者为老年男性,既往有“支气管扩张”的病史。此次因“发热伴咳嗽半月”入院,查体双下肺可闻及捻发音及少量细湿罗音,血常规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肺部CT示支气管扩张,双肺多发感染。
初步诊断
1、支气管扩张并感染
2、间质性肺病
3、慢性肾脏病2期
经验治疗及效果: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q8h(6.28-7.03),头孢吡肟1.0gq12h(7.03-7.08)。
积极治疗十余天,患者体温及相关炎症指标无明显好转。
思考:谁能料想一例“支扩感染”竟然如此难治!常规诊疗“套路”的无效,迫使我们从头反思整个诊断和治疗过程,重新梳理已有的资料,寻求新的线索。
再次梳理
1.回溯病史:
患者自诉罹患“间质性肺炎、痛风、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多年,未经规范化诊断和系统性治疗;此次以发热、干咳起病,病程中出现听力下降;入院后初步筛查,免疫相关实验室检查IgG4升高,CT提示双肺间质性改变;常规CT、B超、心超、肠镜等均未发现其他感染、肿瘤依据;故需考虑结缔组织病的可能。
2.影像学阅片:
患者入院后已完善头颅、胸部、腹部CT,但我们得到的检查报告对临床并无太多提示。
临床医师再次认真阅片—可见腹部CT增强中显示腹主动脉有明显充盈缺损。这,是否提示大血管相关病变?
3.进一步检查:
为明确是否有大血管疾病,并排查他隐匿的病灶,遂行PET-CT检查,结果显示:1、腹主动脉(近髂动脉分叉处)、右髂动脉分支管壁FDG代谢条形增高,考虑为炎症可能性大。2、双肺斑片状影及网格状致密影,纵膈及双肺门淋巴结影,FDG代谢增高(SUV最高2.9),考虑为炎性病变。
4.专科会诊:
患者经系统抗感染治疗无效,病史、辅助检查结果均提示存在非感染性疾病可能,故请风湿科会诊。风湿科会诊意见:考虑系统性血管炎,巨细胞动脉炎可能。根据目前的临床资料,该患者已达到年美国风湿学会的巨细胞动脉炎的诊断标准。确诊血管炎和发病年龄≥40岁是进行该项诊断的必要条件。具体的评分要求有以下内容(诊断需≥6分):
a)临床表现:肩或颈晨僵(2分)、视力突然丧失(2分)、下颌或舌跛行(2分)、新发颞部头痛(2分)、头皮触痛(2分)、颞动脉波动减弱“绳状”或压痛(1分)。
b)实验室检查:ESR≥50mm/h或CRP≥10mg/L(3分)。
c)颞动脉活检:明确血管炎(5分)、可能血管炎(2分)
d)影像学:颞动脉呈典型“光晕征”(超声)(5分)、双侧腋动脉受累(3分)、PET示全动脉活动性病变(3分)。
PET-CT明确该患者有大动脉血管炎;患者年龄>40岁,这两点已满足诊断患者为巨细胞动脉炎的必要条件。另分项评分中:实验室检查ESRmm/h、CRPmg/L,该项评分3分;影像学PET示腹主动脉、右髂动脉分支动脉活动性病变,该项评分3分;累积评分6分,已达巨细胞动脉炎的诊断标准。
最终诊断
1、系统性血管炎:巨细胞动脉炎可能
IgG4相关性疾病、科根(Cogan)综合征待排
2、间质性肺病
3、慢性肾脏病2期
治疗方案及随访
治疗方案:甲强龙60mgqd(7.09-7.11),体温恢复正常,听力略有恢复。
年7月11日出院,至风湿科就诊。继续口服甲强龙治疗,无发热,咳嗽好转,听力逐渐恢复。
刘杨教授点评
1、本病例中,患者的支气管扩张感染是“烟雾弹”。貌似常见的疾病经积极治疗后疗效不佳时,应寻找其他原因,及时调整治疗方向。IgG4阳性为该病例的诊断的带来了转机。
2、发现该患者腹部CT中主动脉的病变是诊断思路变换的关键,这提醒我们临床医师不仅要能看懂影像学报告,还要具备独立阅片和思考的能力,细微之处才能见真知。
3、结缔组织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累及多系统,症状无特异性。有些是排他性的诊断,常需要多方面寻求线索并进行归纳总结。
拓展阅读
1、系统性血管炎
这是一组原因不明的、以非感染性炎症和坏死性血管炎为基本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疾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乏力、皮肤损害、关节炎、多系统侵犯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根据年ChapelHill标准分类:(1)大血管炎(LVV):大动脉炎(TAK)、巨细胞动脉炎(GCA);(2)中血管炎(MVV):结节性多动脉炎(PAN)和川崎病(KD);(3)小血管炎(SVV):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抗肾小球基底膜病等;(4)变异性血管炎(VVV):白塞病(BD)等;(5)单器官性血管炎(SOV):皮肤动脉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性血管炎等;(6)与系统性疾病相关的血管炎:狼疮性血管炎,类风湿性血管炎;(7)与可能的病因相关的血管炎:乙肝病*、梅*相关性主动脉炎等;(8)一组原因不明的、以非感染性炎症和坏死性血管炎为基本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疾病。
系统性血管炎的治疗:20%为自限性,发现疾病时如病情平稳,可随访观察。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活动期或早期、血沉尚未正常时,包括:1)激素类药物:泼尼松每日1mg/kg,维持3-4周后逐渐减量,每周减总量5-10%,剂量减至5-10mg,维持一段时间。重症者可予以甲强龙冲击。2)免疫抑制剂:常用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环磷酰胺可每日口服2mg/kg或冲击治疗,每3-4周0.5-1g/m2体表面积,病情稳定逐渐减量。3)29-73%需联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来诱导和维持炎症的缓解。后期若血管狭窄影响功能需行手术治疗,一般予以血管重建术或血管扩张术。
2、IgG4相关性疾病
这是一种与IgG4相关,累及多器官或组织,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男性,主要表现为受累脏器的肿胀或者炎性假瘤形成,包括米库利次病、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间质性肾炎及腹膜后纤维化等多种疾病。年,Yoshida等提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概念。年,AIP与IgG4的关系首次提出。年,Kamisawa等于引入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概念。年,在AutoimmunRev杂志上宣布该种疾病的诞生。其诊断标准:1、临床检查显示1个或多个器官特征性弥漫性/局限性肿大或肿块形成。2、血液学检查示血清IgG4升高,大于mg/dl。3、组织学显示(1)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伴纤维化。(2)组织中浸润的IgG4+浆细胞与浆细胞的比值大于40%,且每高倍镜视野下IgG4+浆细胞大于10个。确诊:1+2+3,可能:1+3,可疑:1+2。IgG4RD累及血管可伴发动脉炎,累及主动脉可导致动脉夹层或动脉瘤。临床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血管炎难以区分,确诊有待病理证实。
IgG4升高(>1.35g/L)对诊断IgG4RD灵敏度90%,但特异度60%,阳性预测值34%。血清IgG4水平升高不能直接诊断IgG4相关性疾病,但血清IgG4升高及其升高水平的差异可为临床诊断提供线索。
IgG4RD累及肺部,约50%患者表现出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劳力性呼吸困难和胸痛等,其余患者仅出现影像学异常而不出现临床症状。其影像学分型可分为:
IgG4RD累及肾脏,可导致间质性肾炎,表现为多尿、血尿、夜尿及肾功能减退。同时,血清IgG4升高,除见于IgG4相关性疾病外,还可见于淋巴瘤、结节病、系统性血管炎、过敏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免疫缺陷病。约5%健康人群的IgG4也有升高。
3、科根(Cogan)综合征
科根综合征以青壮年多见,无性别差异,发病率极低。是以眼、内耳受累为主要特征的血管炎,包括角膜炎、葡萄膜炎、巩膜炎、感音神经性聋、前庭功能障碍。角膜基质炎是最重要、最具有鉴别意义的临床表现,全身各种血管均可累及,可出现动脉炎、动脉瘤、心脏瓣膜受累。
4、PET-CT在血管炎中应用
炎性细胞同肿瘤细胞一样高表达葡萄糖转运因子,18F–FDG可在炎症部位大量聚集。大、中血管炎病变在PET/CT检查时表现为血管壁的18F–FDG均匀性吸收,在疾病早期有助于血管炎的诊断。目前使用PET-CT评估血管炎症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视觉等级,将血管壁的信号强度和肝脏进行对比,分为4级。0级:无摄取;I级:信号强度低于肝脏;II级:信号强度近似于肝脏;III级:信号强度高于肝脏,II级以上被认为是疾病活动。另一种是计算病灶的SUV值,但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很少应用。有研究表明,PET/CT对活动期大动脉炎诊断特异性为91.7%,敏感性为92.6%。
参考文献
1.JennetteJC,etal.RevisedinternationalChapelHillconsensusnomenclatureofvasculitides[J].ArthritisRheum,,65:1-11.
2.BorgFA,etal.Treatmentand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