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肠道内栖息着多种、数十亿个不同的细菌,一般情况下它们是互相制约、共存共荣的,其中有对人有害的,被人们称为有害菌;有对人有益的,被称为有益菌(即益生菌),还有一些是中性菌。而益生菌以双歧杆菌、乳酸杆菌为主要代表。它们在肠道内能形成生物屏障,排斥和抑制有害细菌,产生对人体有益的物质,促进消化吸收与肠蠕动,增强人体免疫,从而达到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的目的。
微生态问题发生的原因包括1.没有形成规律的排便习惯。2.膳食结构不合理:不良的饮食习惯,蛋白质食物摄入偏多、含碳水化合物摄入少且过于精细、含膳食纤维食物(豆类、水果、蔬菜)摄入不足。3.进食了被污染的食物,如市场销售的水果及蔬菜常含有农药残*,滥用抗生素等因素破坏人体肠道的菌群平衡,造成栖息于肠内对人体有不良影响的细菌增加。因为不良细菌的增加,肠内的腐败环境就会加剧,使肠道无法发挥原有的功能。轻则引起便秘腹泻,重则甚至会导致肿瘤发生进而危及生命。这些疾病都与生态学的变化和微生态平衡的破坏有密切的关系。肠道内专性厌氧菌(双歧杆菌)减少,而兼性厌氧菌(革兰阴性杆菌)、梭状芽孢杆菌及其他腐败菌大量繁殖,产生大量肠*素和有害物质,肠内环境极度污染,肠蠕动减慢,pH上升,肠功能紊乱,降低了人体的免疫力。
随着微生态学的迅速发展,微生态调节剂在国内迅速崛起,迄今已广泛应用。微生态制剂主要分为益生菌和益生元。
益生菌的定义已有多年,一致看法是,益生菌须是“非致病性的、活的微生物,由单一或混合培养物制成,当将其用于人或动物,在达到足够剂量时,可通过改善肠道微生物的平衡及其性能,从而对宿主产生有益作用”。益生菌制剂通常以粉状片剂、饮料或发酵乳等形式供消费者食用的。益生菌Probiotics,他们是对人体有益的细菌,却不是人体自身体内的。益生菌是一个总称,种类很多,包括双歧杆菌、乳酸菌等,对人体的作用各有不同。可以通过体外添加来增加人体内某一种或几种有益菌的数量,从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提高免疫力。
益生元的定义是“不易消化的食物成分,它可以通过选择性地刺激结肠中的一种或少数几种细菌的生长或活性而对宿主产生有益影响,从而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增进宿主健康”。益生元要具有这种作用,其前提是在进入结肠之前必须经得起消化作用,最好是在整个大肠中能不被消化,则其有益作用才能维持到最终。益生元Prebiotics,与益生菌的中文名、英文名都只是一字之差,却有很大的不同。益生元主要指低聚糖类,如低聚木糖、低聚果糖等,能直接到达肠道。它就像是有益菌的食物,能促进人体内有益菌的生长,同时抑制有害菌,从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提高免疫力。功能性低聚糖是最重要的益生元,但严格讲并非所有低聚糖都是益生元,其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①抗胃酸、抗哺乳动物酶的水解和胃肠道的吸收;②被肠道菌群发酵;③选择性地刺激对健康有益的肠道细菌的生长和/或活性,这点是最难满足的。也只有非消化性食用低聚糖完全满足益生元上述标准,才可作为益生元类物质,试验证明低聚木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等功能糖是最显著的代表。面对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对此解释得很清楚:“这个疾病本身是病*感染,它不存在细菌感染。但它在出现炎症、发烧、缺氧的情况下对肠道的微生态会产生严重的紊乱。这是在H7N9等疾病当中我们都检测过发现的规律。在冠状病*感染缺氧的情况下,同样我们认为可以引起肠道微生态紊乱。原来不致病的细菌同样可能移位导致感染。很多病人往往都不是死于病*感染,而是死于继发细菌感染。肠道微生态平衡是对减少这种继发感染是很重要的。”目前,要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使人体内有益菌占多数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加强锻炼,在目前状况下应强化室内锻炼力度,不宜出门,可采取俯卧撑、原地踏步走、仰卧起坐或借助室内健身器材等多种形式;二是肠道不适的人群可直接食用含有活双歧杆菌等益生菌产品或食用能够促进体内益生菌增殖的功能性食物“益生元”,如低聚木糖、低聚果糖等。低聚木糖是一种重要的益生元、双歧因子,又被称为木寡糖,是由2-7个木糖分子以β-1,4糖苷键结合而成的功能性聚合糖。其双歧因子功能是其它聚合糖类的10-20倍。有研究指出,每天摄取0.7~1.4g低聚木糖即可改善肠道内菌相,促进双歧杆菌增殖。且双歧杆菌利用低聚木糖增殖的过程中,会使肠道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使肠道pH值下降,并抑制肠道有害菌群的滋生及减少肠内菌的腐败物产生,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免疫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