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对于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疾病来说,这属于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皮肤,还有黏膜水肿的症状,对于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发病来说,通常和C1酯酶抑制物基因、凝血因子12基因,还有纤溶酶原基因突变有很大的关系,这属于一种比较罕见的疾病,通常占所有血管性水肿的2%,这种病症的治疗方法,一般和获得性血管性水肿有很大的不同,为了让大家了解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是怎么回事,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下。
01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病症由多种病因造成,会造成患者身体不适,主要有这几种病因
1、C1酯酶抑制物基因
C1酯酶抑制物基因会出现缺失、插入,以及异位的情况,然后产生终止密码子,这些突变通常会影响C1酯酶抑制物胞内的运输,最终阻止其分泌,从而造成蛋白片段在细胞内被降解,或者在胞嘧啶-磷酸-鸟嘌呤二核苷酸中,会有甲基化的胞嘧啶自发脱氨基,然后造成单一氨基酸被逐渐替代,从而产生无功能的C1酯酶抑制物,因此出现C1酯酶抑制物水平会逐渐降低,或者出现功能缺陷的情况,它其实是一种丝氨酸蛋白抑制剂,通常会抑制补体系统、接触系统,以及纤溶系统中多种物质活性。
2、凝血因子12基因
非C1酯酶抑制物缺乏型的患者,通常C1酯酶抑制物浓度,以及功能都是呈现正常的情况,其中部分患者可能会因为凝血因子12基因的突变,然后会激活凝血因子11转化为活化性凝血因子11,这样通常会激活纤溶酶原,以及前激肽释放酶,因此凝血因子12的突变,可能会影响凝血与纤溶系统,然后造成黏膜出血的临床症状。
3、纤溶酶原基因
纤溶酶其实是C1酯酶抑制物的靶酶,不管是C1酯酶抑制物基因突变,还是纤溶酶原基因突变,或者是二者相互进行作用,都可能会造成纤溶系统出现异常活跃,然后导致患者会有发病的情况,对于纤溶酶原基因突变患者,临床症状都是以面部和舌体肿胀是比较多见。
4、血管生成素-1基因
对于血管生成素-1的损伤,一般会和血管性水肿有很大的关联,并且血管生成素-1的突变体,可能就是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致病基础,它的致病机制还是需要进一步完善。
02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临床表现有异质性,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比如水肿等症状
(一)典型症状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患者一般在30岁前起病,青春期会变得加重,水肿常常呈现急性发作状态,表现为反复发作、难以预测的皮肤,还有黏膜下水肿症状,水肿的特点通常是自发性和自限性,一般3~5天会自然缓解,呈现非对称性或者非可凹性,并且会累及身体任何部位,以四肢、颜面、生殖器、呼吸道,以及胃肠道黏膜比较常见。
(二)其他症状
对于上呼吸道黏膜水肿,会伴有呼吸困难、窒息等症状,如果出现消化道黏膜水肿时,会伴随着剧烈腹痛、恶心,以及呕吐等症状。
(三)并发症
1、窒息
当患者出现急性上呼吸道黏膜水肿症状时,会因为喉头水肿迅速进展为呼吸困难的症状,甚至会出现窒息的情况,致死率一般高达11%~40%,这也是遗传性血管性水肿主要病死原因。
2、焦虑症或抑郁症
皮肤严重水肿可能会造成损容及功能障碍,女性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患者,通常会担忧生育的安全性,患者的生活质量会明显下降,甚至可能无法正常工作和学习,从而患者会出现情绪的不稳定,焦急、紧张,以及恐惧的情绪,一般会持续存在伴有躯体不适的症状,比如睡眠障碍、胸闷、气短,以及坐立不安等。
03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分为几种治疗方式,常用药物治疗,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来治疗
(一)治疗周期
对于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急性发作期治疗,通常是短期治疗,对于缓解期治疗来说,一般可以分为短期治疗,还有长期持续治疗。
(二)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的目的是为保持呼吸道畅通,必要情况下需要将气管切开,对于胃肠道黏膜水肿的情况,一般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以及腹痛的情况,患者需要给予适当的补液和解痉止痛等对症治疗。
(三)急症治疗
急症治疗通常是指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症状。然后应用冻干新鲜血浆来进行治疗,应用30分至数小时后,水肿的症状会逐渐缓解消退,也可以应用血源性C1酯酶抑制物,还有重组人C1酯酶抑制剂,或者缓激肽受体拮抗剂,以及血浆缓激肽释放酶抑制剂,这样对于急性发作都是有比较好的控制作用。
(四)药物治疗
1、艾替班特
主要用于治疗成人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急性发作。用法:就是用皮下注射,常见的副作用就是一过性注射部位局部反应,比如红肿、烧灼感等,这种药平均反应时间通常是在1小时左右,还是主要取决于发作的持续时间。
2、艾卡拉肽
主要用于治疗16岁及以上的患者,比如出现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急性发作,对皮肤、胃肠道,以及喉部的血管性水肿,都是有比较好的效果,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有头痛、恶心、腹泻以及疲劳感的症状,部分患者多次给药后,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考虑和抗药抗体产生有很大的关系。
3、达那唑
这是属于一种合成的活性减弱的雄激素,通常用于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预防性治疗,这样可以减少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发作频率,还有发作的严重程度,对于前列腺癌、妊娠,以及儿童期和母乳哺乳期都是禁用的,主要副作用就是会出现肝脏毒性,然后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刺激红细胞生成,因此儿童骨骺会过早闭合还有男性化。
4、氨基乙酸
主要用于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预防性治疗,疗效通常不如雄激素,但是孕妇可以酌情应用,这类药物经肝脏代谢比较少,适合肝功能较差的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患者应用,不良反应主要是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以及皮疹等症状,也可能会有血栓形成倾向。
结语: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目前还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这种病症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存活期限通常和发病年龄,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因此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复诊,然后了解症状变化情况,看有无药物不良反应,之后调整用药,这样能够改善疾病预后,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在有效药物问世之前,它的死亡率就是20%~30%,就是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完善者,可能会影响自然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