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大肠杆菌有数百种菌株。大多数是无害的,生活在健康的人和动物的肠道中。每一组大肠杆菌菌株都有一组不同的体细胞(O)和鞭毛(H)抗原,并具有通常由质粒介导的特异毒理特征。通常情况下,任何时候在牛的粪便中都可以检测出不少于5%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01出血性大肠杆菌
在屠宰场饲养的牛和最近屠宰的动物的皮外表面发现了类似或略高的病原体流行情况。除牛外,还在鹿、羊、狗、马、苍蝇和鸟类等多种动物的粪便中发现了出血性大肠杆菌。出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牛的定植时间通常很短大概一到两个月。出血性大肠杆菌与牛的任何可识别的疾病无关,相反,它表现为一种短暂的正常菌群。
1、大肠杆菌既可以通过饮用水传播,也可以通过休闲用水传播
寄生虫已被发现在大量的宿主中。基于从不同宿主物种收集的标本的形态差异,或从交叉感染研究的结果,一些研究者提出,从猪、豚鼠、骆驼和几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分离出来的菌株是不同的物种。这种形态差异可能与生长条件的差异有关。这种营养相关的可变性也在体外培养中被观察到。一些研究者在交叉感染研究中的失败也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隔离物是宿主特有的,因此是一个独立的物种。但这些物种中的大多数都被认为是大肠杆菌的同义词。作为一种水传播的寄生虫,大肠杆菌既可以通过饮用水传播,也可以通过休闲用水传播。在卫生标准较高的国家,传播主要是由于偶然的污染(即游泳池)或供水设施的工艺故障,而在发展中国家,这可能是污水处理和供水系统不足或不足的后果,可能受到不利环境条件的影响。
2、出血性结肠炎是由大肠杆菌(:H7)引起的
出血性结肠炎是由大肠杆菌(:H7)引起的,更少见的是由其他血清型大肠杆菌(O26:H11)引起的,这些血清型大肠杆菌产生类似于志贺氏痢疾杆菌1型中发现的细胞毒素。这些毒素被称为志贺毒素或维罗毒素。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E.coli,EIEC)包括与EPEC不同血清型的特异性大肠杆菌。EIEC菌株在生物化学上类似志贺氏菌,可侵入肠上皮细胞。EPEC菌株传统上被定义为特定的大肠杆菌血清型的成员,这些血清型在流行病学上被认为是导致婴儿腹泻的原因。
3、EPEC根据特定的毒性特性来定义
最近,EPEC根据特定的毒性特性被定义。肠致病大肠杆菌菌株粘附于肠黏膜,在胃肠道产生特征性病变。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不产生肠毒素,也不是侵入性的。ETEC菌株定植于小肠,不侵入,产生不耐热和/或耐热的肠毒素。其中一些菌株为肠道聚集性大肠杆菌,这是根据其在组织培养基础上的特征粘附模式来定义的。与EPEC不同的是,这些菌株在HEP-2或HeLa细胞上表现出“堆叠砖”粘附模式。另外一组弥散的粘附在这些细胞系上的大肠杆菌需要进一步澄清。
02大肠杆菌
1、在感染者的粪便中可发现扁囊蚴
在感染者的粪便中可发现扁囊蚴。Balantidiasis被认为是一种水传播和食物传播的疾病。该病可通过粪口传播,并伴有包囊,可能随营养物被粪便污染的水和食物摄入而减少。食粪可在动物中传播,有人怀疑某些人类感染也有这种可能,特别是在收容所、孤儿院、监狱和精神病院。一直认为大肠杆菌滋养体不能通过胃存活,包囊是唯一的感染阶段。然而,最近对被大肠杆菌感染的圈养类人猿的研究表明,滋养体也可能具有传染性。应进一步调查这种可能性。如经证实,营养体可能需要摄取后数小时排泄的粪便作为其生存环境,而囊肿可在环境中存活十天,并在室温下和数周在猪粪便中存活,尤其是当它们保持潮湿,远离阳光直射时。囊肿能保护胃黏膜。
2、大肠杆菌是唯一一种被报道感染人类胃肠道的纤毛虫原生动物
迄今为止,大肠杆菌是唯一一种被报道感染人类胃肠道的纤毛虫原生动物。在其生命周期中,存在两个阶段,寄生在后肠的活胃黏膜体阶段和随粪便排出的休眠/抗性包囊阶段,是传播给新宿主的阶段。这种寄生虫可以感染多种哺乳动物,猪是主要的宿主。在一些鸟类中也发现了这种生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大肠杆菌不被认为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因为感染通常是无症状的。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仍未明确确定),寄生虫可能入侵肠道黏膜,导致一种称为平衡痢(平衡痢)的疾病,这可能是致命的。感染者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受污染的饮用水或食物是主要的传播方式。与猪的密切接触和水源条件差是与寄生虫感染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措施包括查明和治疗受感染者,安全处置(人畜排泄物),避免使用粪便作为蔬菜生吃的肥料,以及改善水源质量。关于B.coli囊肿在环境中存活时间以及废水或饮用水处理过程中特定的灭活过程尚无具体的研究。
结语:大肠杆菌是一种纤毛虫原生动物,经常在包括人类在内的不同动物的肠道中发现。在某奶牛场发现了急性爆发性大肠杆菌感染。感染水牛的临床检查表现为直肠温度升高、心率加快、黏膜充血、背部拱起、排便用力严重、眼球凹陷和痢疾。粪便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夹杂着血迹和黏膜脱落。显微镜检查发现,粪便中有许多蠕动的纤毛滋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