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与人的情绪密切相关,不良情绪会诱发胃肠道种种症状,而长期情绪不良会导致一系列胃肠功能性疾病。
人体胃肠道功能受神经、内分泌统协同支配、调节,其所拥有的神经细胞数量仅次于中枢神经(大脑)对外界刺激十分敏感。胃肠道是人类最大的“情绪器官”,人的胃肠功能会随着情绪波动而出现“情绪化”反应,胃肠是人的“情绪反板”。
众多能够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异常刺激,如心理压力过大、过度劳累、担心、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都会导致胃肠蠕动、消化液分泌的改变,出现食欲下降、上腹不适、饱胀、疼痛、嗳气、恶心、便秘、腹泻等等消化道症状。不论胃肠道器质性疾病还是功能性疾病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尤其是胃肠功能性疾病与情绪关系更为密切,是由长期情绪不良所导致的。
胃肠功能性疾病是消化内科门诊最常见的一类疾病,患者往往症状较多,病史较长,多种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反复就医,久治不愈。这类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长期情绪不良引起内脏敏感性增高。
内脏敏感性增高通俗的讲就是胃肠道对各种刺激很敏感。患者对生理性刺激会出现不适感,对伤害性刺激呈现更加强烈的反应,如进食稍有不当就会发生很明显的上腹不适等症状,并可以持续存在很长时间。
内脏敏感性增高,是内脏植物神经紊乱的结果,与长期的心理不良因素有很大关系。担心、紧张、焦虑等长期不良情绪会引起内脏敏感性增高,胃肠道就变得异常敏感,稍有刺激就会明显不适。并且胃肠道症状与不良情绪之间可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使疾病久治不愈。
据研究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大都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尤其以焦虑情绪状态更为多见。
焦虑是一种很常见的情绪状态,比如你生活中遇到了某件不称心的事件,就会紧张担心,这就是焦虑,这是人的正常情绪反应,称为生理性焦虑。但大多数人很快就会放松或者不良事件过去以后就会放松,但有些人仍异常紧张、担心,其严重程度与客观事件或处境明显不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这就变成了病理性焦虑,称为焦虑情绪状态。若进一步加重,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时,就可诊断为焦虑症。
焦虑情绪状态就是介于焦虑情绪和焦虑症之间的一种病理状态,比焦虑情绪重而较焦虑症轻。焦虑情绪状态者有明显的焦虑情绪,烦躁,易怒,易激惹,紧张不安,睡眠障碍,并可出现一些植物神经紊乱的表现,如心慌、胸闷、乏力、头昏、出冷汗、呼吸不畅(透不过气),但这些症状一般时间较短,可有一定诱因,且时好时坏,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缓解。
胃肠功能性疾病的治疗,单单调节胃肠道功能是不够的,还要调节患者的植物神经,降低其内脏敏感性,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其中患者自我放松和调节相当重要。药物只是辅助,帮助患者打破胃肠道症状与不良情绪之间的恶性循环,而患者自我调节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