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改变。肠易激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病,研究表明发病率随着生活环境及工作压力的增加而不断增长,临床中分为四个亚型: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不定型(IBS-U),研究表明,IBS-D发病率占比最高,为40.84%。
01了解肠易激综合征的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应激为精神因素的一部分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甚明确,但多数专家均认为其和体内脏器高敏感性、胃肠功能及动力紊乱、菌-肠-脑轴功能异常、人体肠道免疫系统异常等相关,基于上述发病机制的精神心理因素、饮食及生活习惯、肠道菌群失调、肠道感染、基于内源性物质缺乏的脑肠互动异常等病因成为了各项研究的热点。
1、肠道动力异常
该因素一直为研究热点,广泛性及高反应性是肠道动力异常的特性,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对理化刺激的敏感性及反应性增强,研究表明,肠动力需要各个系统、肌肉等,共同协调运动才能完成,其中包括肠肌层细胞、肠神经系统及肠道平滑肌,动力异常则提示三者中出现了异常。
通过实验表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餐后缺乏胃蠕动波,还可出现胃排空延迟。相类似的结果也出现在另一试验中。肠道的Cajal间质细胞发生改变后,会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对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的小鼠来说,影响重大,具体可表现为:使其出现内脏高敏感性和肠道动力紊乱。
2、精神心理因素
国外有研究表明无论何种亚型的IBS-D患者,其焦虑、抑郁水平均高于健康者,但性别对IBS-D患者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并不能确定,罗马IV标准将功能性胃肠病定义为“肠-脑互动异常”。应激为精神心理因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与IBS-D相关。
应激可使内脏高敏性增强、肠道动力出现异常、还可致血管活性肠肽、脑啡肽、神经肽、5-羟色胺此类中枢神经递质表达异常,损伤肠粘膜的屏障功能,使胃肠蠕动异常,甚则影响至肠内微生态环境,引起了肠道菌群的失调,使肠道免疫反应被过度激活。但研究表明,只有应激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时才会引发IBS-D症状。
3、饮食及生活习惯因素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重视饮食及生活因素对IBS-D的影响,IBS-D患者与健康人相比,有过劳、睡眠紊乱或障碍、嗜食辛辣或生冷、饮食不规律、烟酒嗜好等情况。饮食不规律者患病率较规律进食者增加3倍。
睡眠障碍在IBS-D患者中较常见,可导致患者躯体疼痛加剧及情绪变差。此类因素最终会引起胃肠道症状,含有咖啡因的饮料会过度兴奋中枢神经系统,进而通过脑-肠轴而刺激胃肠道。除上述因素外还有患者因食物不耐受而致IBS-D,如乳糖不耐受等。
4、肠道菌群失调
消化界学者们开始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