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政治人物的饮食行为可以昭示其执政理念或者传达一种政治信号,这种“舌尖上的政治”或者“饮食政治学”有助于主政者全方位塑建形象。
早在抗日战争时,黄炎培等民主人士去延安考察,看到共产党的领导人吃的是小米粥和萝卜条,与重庆的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迥然不同,他们就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政治人物的饮食行为更是一种政治语言,北宋时期,汴梁作为当时的都城,拥有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太学,作为政治人才的摇篮,太学的后勤供应也是一流的,有一次,宋仁宗去太学视察,和师生们一起吃了太学里的馒头,非常满意地说:“以此养士,可无愧矣!”
由于皇帝金口玉言,太学馒头很快就声名远扬,并播及临安,岳飞的孙子岳珂在宫廷宴会中吃了太学馒头,诗兴大发,提笔赋诗一首予以称赞:“几年太学饱诸儒,薄伎犹传笋蕨厨。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杖白莲肤。芳馨正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老去齿牙辜大嚼,流涎才合慰馋奴。”
宋仁宗以九五之尊去体验一介寒儒的生活把莘莘学子感动得一塌糊涂,这既表明皇上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又说明他具有仁慈宽厚的亲民作风。政治家吃了什么,马上会变成有政治意义的事情,吃的食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举动有什么象征意义。
与民众一起用餐也是政要们展示自己生活化、平民化一面的重要方式,领导人采取与民同吃这种体察民情的方式,反映了他们对百姓生活的重视,
传达了“以人为本”的政治观念,有同甘共苦的寓意,表现出了很高的政治素养。
尤其在面临重大的社会危机,如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等棘手的问题,在食用鸡、牛、猪肉产生安全疑虑之时,这些政治人物为了要安定人心、刺激消费、鼓励出口,往往透过媒体的排场,赋予这些食物象征性的意义。
在英国疯牛病肆虐的时候,很多国家停止从英国进口牛肉,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就在镜头前大嚼牛肉,表明英国的牛肉安全、可靠,值得信赖。前些年,禽流感袭击我国,人们过度紧张,谈禽变色,为了保护养殖经济,许多地方要员在镜头前大啃鸡腿。
政要们进行外交角力的时候往往借助饮食向世人释放政治信号,双方关系的亲疏远近不是取决于握手时间的长短,而是领导人之间就餐的方式,如果双方共同进餐,表明彼此间没有原则性的分歧,关系和谐,合作愉快。
中国传统的饮食内容体现着礼仪、秩序和权力,也就是说,日常生活的饮食内容,是可以从政治角度予以解读的。对于普通人来说,饮食是维持生命之必须,对于政治家而言,吃什么、怎么吃还关乎其政治生命的兴衰存废,饮食有时候是他们下的一盘大棋中的一枚棋子,有时候是他们在政治舞台尽情表演的一件道具,有时候是他们转换角色的魔棒。
饮食与政治的关系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吃饭》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把国家分成三等人,相当于灵魂的三个成分;饥渴吃喝是灵魂里最低贱的成分,等于政治组织里的平民或民众。
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请客上馆子去吃菜,还顶着吃饭的名义,这正是舌头对肚子的籍口,彷佛说:“你别抱怨,这有你的份!你享着名,我替你出力去干,还亏了你什么?
其实呢,天知道,更有饿瘪的肚子知道:若专为充肠填腹起见,树皮草根跟鸡鸭鱼肉差不了多少!真想不到,在区区消化排泄的生理过程里还需要那么多的政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