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阿司匹林,这种药被人们称作万能药,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于出现发热的患者身上,能够对感冒流感等原因引起的发热产生退烧作用,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阿司匹林都适用。同时,还能够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的概率,在中老年群体中有极大的热度。
最为重要的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阿司匹林表现突出的预防作用,堪称神药,因此被广泛运用。
一、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中为什么有如此高地位?
一般常见的冠心病或者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有三种类型:冠脉痉挛导致的心绞痛、出血性的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据医学考证,在由动脉粥样化导致的冠心病或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方面,阿司匹林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动脉粥样化会让动脉中的血管变得狭窄,其过程比较复杂,简单概括是因为我们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长时间处于过高状态,加上各种炎症的影响下,这些胆固醇就会穿越到血管内的皮下层,长期经过被氧化和吞噬,久而久之大量堆积在血管内皮下,形成一堆被称作“脂核”的物质,从而形成向血管内腔突起来的斑块,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通常新斑块容易破裂,暴露出来的内在物质碰触到血管中的血小板,会迅速激活血小板,长期形成我们熟知的“血栓”,而这种现象就会破损到血管流通,造成局部血管出现狭窄或梗死的现象。
为什么阿司匹林能够有效预防动脉粥样化导致的冠心病或者缺血性脑卒中呢?
阿司匹林能够抑制住血小板在面对斑块破裂的情况下大量聚集,防止出现血栓,也就不会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现象了。
现在在冠心病和脑卒中的一级预防中,常用的药物就是阿司匹林了,在二级预防也有很大效果,即用来防止已患有冠心病或脑卒中的患者再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缺血性问题。
所以,国内外各权威诊疗指南对阿司匹林的疗效十分看好:若无禁忌,应该首选阿司匹林肠溶片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使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它并非万无一失的神药,它也有一些副作用需要规避。
二、阿司匹林常见的副作用有哪些?注意这3点!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会导致一些副作用的产生,常见的是会导致胃肠道、牙鼻眼结膜或脑出血风险升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副作用:
胃肠道方面的反应是阿司匹林最为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肚子疼等胃肠道紊乱症状,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停药观察检查,容易引起胃溃疡、胃出血等现象,对患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引起胃肠道反应是因为患者服用阿司匹林会在体内分解出乙酸水杨酸,这种物质会刺激到肠胃。
同时,研究表明,引起阿司匹林副作用的原因,是因为阿司匹林进入体内后会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物-环氧酶(COX),这种物质分为两个类型,即COX-1和COX-2,抑制COX-2能够起到降低体温的作用,而抑制COX-1会引发一些副作用,比如上腹不适,呕吐恶心,凝血障碍,出血时间延长等。
尤其如果大剂量和长期服用,会显著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过分抑制血小板聚集,损害到胃肠道黏膜,从而导致溃疡、胃穿孔现象,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健康。
过敏反应也是比较常见现象,比如寻麻疹:血管神经水肿等,患者会表现出呼吸困难、结膜充血的反应。
过敏反应的发生主要是因为阿司匹林会抑制环氧化物水解酶的产生,阻断机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增加白三烯的含量,这样极易引发支气管痉挛现象。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也要警惕水杨酸盐慢性中毒症状,一般患者会出现出汗、耳鸣、嗜睡的情况。
用药几个月后,还会引起肝功能损伤,出现腹部触痛症状,一般情况下,为了避免肝损伤,临床在应用阿司匹林治疗时会选择联合用药方案来规避损伤到肝功能,或者使用缩短用药时间的方式来规避安全风险。
那么,对于防止阿司匹林引起的不良反应,还有哪些讲究呢?
三、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如何预防副作用?记住3点!
为了减少阿司匹林对胃黏膜对直接损害,肠溶剂起到了很明显的保护效应。
即通过制剂工艺将阿司匹林包上肠溶膜,使其耐酸不耐碱,口服后需要随胃肠蠕动进入碱性环境的小肠中才会开始溶解,这样就会显著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肠溶阿司匹林用药时间也是有讲究的。
如果餐前服用,空腹状态下胃内酸性环境比较强,肠溶剂不容易溶解,而且胃排空的速度比较快,能够大大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损伤。
而如果在餐后服用,我们在吃饭后食物会稀释胃酸,导致胃部很接近碱性环境,在此时服用药物的话,药会在胃内加快溶解,就会引起不适。
而且,药物和食物混合在一起,也会延长其在胃中停留的时间,也就会增加更多的释放。因此,我们最好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上的提示,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最好是在餐前。
有一些副作用不可避免,但有一些副作用可以通过一些办法来避免。
比如出现了恶心呕吐、胃灼热、消化不良等胃肠道不良反应,这是比较常见的,也不能一有反应就立刻停药,正确的应对措施是先看看服用阿司匹林的方式是否正确,是不是在餐前半小时或者餐后3小时服用?
如果服用方式不对,应该先改正方式然后观察消化道不良症状是否有所减轻了?可以额外吃一点护胃药来减少胃肠道的反应。
如果有黑便、消化道出血情况,应立刻停用阿司匹林,尽快联系医生,做好相应的检查。
有些人服用阿司匹林还出现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症状,这种情况下需要适当调整剂量。
研究表明,服药后出血率与患者的服药剂量、时长、年龄等有关,剂量越大,时间越长,年龄越大,患者身体负荷越重,更容易出血。
四、自我评测:看看自己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很多人查体发现颈动脉斑块就马上用阿司匹林,有人心电图T波低平但并没有其他的心脏病的依据就吃阿司匹林,还有人发生不典型的胸闷就吃阿司匹林……这些做法都不是科学的。
谁应该吃,谁不应该吃阿司匹林?这要由医生判断,不能自作主张。
阿司匹林是好药,但也是一把双刃剑,用的正确可以有效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用的不正确也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那么,哪些人群应该用阿司匹林呢?
如果已经确诊了冠心病、脑梗死或者短暂脑缺血发作、颈动脉或下肢动脉明显狭窄,一般狭窄度超过50%,如果没有禁忌,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而没有心脑血管病的人,是否需要吃阿司匹林,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年龄<40岁、或>70岁的人,只要没有心脑血管病,一般不宜服用阿司匹林。
无论任何年龄,只要存在出血高危因素,比如正在使用增加出血风险的其他药物,胃肠道出血、消化道溃疡或其他部位出血病史,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肝病,慢性肾病4~5期,未根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未控制的高血压等,如果没有确诊心脑血管病变和颈动脉、下肢动脉疾病,都不应该吃阿司匹林。
如果年龄在40-70岁之间,没有心脑血管病并且没有上述出血高危因素,需要认真评估是否使用阿司匹林治疗。
以下7个因素需要记住:1.高血压;2.糖尿病;3.血脂异常(TC≥6.2mmol/L或LDL-C≥4.1mmol/L或HDL-C1.0mmol/L);4.吸烟;5.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父母发病年龄50岁);6.肥胖(BMI≥28kg/m2);7.冠脉钙化评分≥或非阻塞性冠脉狭窄(50%)。
这7个危险因素中只要具备3点或更多,可以考虑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病。
但是这些人不急于用药,应该先治疗这些危险因素,例如降压、降胆固醇、戒烟、减重等。如果经过几个月的干预这些因素得以纠正,再次评估危险因素不够3点了,就不需要用阿司匹林治疗了。
需要强调的是,用不用药最终要由医生决定,不能擅作主张。
医生提醒:服用阿司匹林的原则
虽然很多人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时过度出血的概率很小,但是也不容小觑。
建议服用其他抗凝药物的人避免服用阿司匹林,近期有胃肠道出血的人也需要避免阿司匹林,即将要做大手术的人也要避免阿司匹林。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更应该重视病史,服用过程中坚持定期复查。阿司匹林用处广泛,而且效果好,但是大家在服用时,也要注意以下原则,切记不可以盲目私自服用,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
1、服用时间:
阿斯匹林肠溶片的说明书建议最好是空腹服用。其他剂型的阿司匹林,为了避免胃肠道的副作用,可以餐后服用。至于是早上吃还是晚上吃,其实区别不大,主要是每天都要吃,贵在坚持。
2、可以掰开服用吗?
阿司匹林肠溶片必须整片吞服。(特殊情况: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为了能快速发挥药效,阿司匹林应嚼碎后服用。)
3、应用剂量
有充分的证据显示,阿司匹林较低剂量(每日75~mg)与较高剂量(每日~1mg)相比,抗栓效果相似,但是副作用较少。
因此,阿司匹林每日75~mg的剂量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长期预防符合“疗效最大,毒性最小”的原则。
本文仅作科普之用,请勿自行服药!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