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临床营养支持的相关研究进展迅速,营养支持被认为是上世纪医学研究最伟大的成果之一。现代临床营养包括肠外营养(PN)与肠内营养(EN),但随着两种营养支持方式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肠内营养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
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已成为主流
肠内营养支持是指通过口服或管饲给予营养液的营养支持途径,补充机体生理过程所需要的全部或部分营养,从而达到机体维持正常代谢的需求。
早在年,国外的Greenstein等人就为宇航员的饮食问题进行了有关肠内营养的研究,并且研制出一种成分相对明确的肠内营养制剂,这种营养制剂不含残渣,无需经过进一步的消化即可被吸收,并且能够维持大鼠正常的生长发育、生殖及授乳。
年,国外的Winitz等人将肠内营养制剂应用于人体营养支持,年,Delany等人对行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开展了导管针空肠造口术,使EN的应用途径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之后对肠功能的进一步研究,以及肠道细菌易位、肠道黏膜屏障以及肠道为机体应激反应中心器官等概念的明确,肠内营养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直到现在,肠内营养成为营养支持的主要方式。
肠内营养制剂分类有讲究
所谓的肠内营养制剂是目前应用于临床肠内营养支持各产品的一个总称,肠内营养制剂的营养成分含有不同种类的蛋白质、机体必需和非必需的氨基酸、糖类、脂肪类、维生素、矿物质以及膳食纤维等。
按蛋白质的来源,对肠内营养制剂可进行以下相关的分类:(1)氨基酸型与短肽型(elementaltype,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2)整蛋白型(non—elementaltype,非要素型)肠内营养制剂。
氨基酸型、短肽型这类制剂的基质为像氨基酸或短肽、葡萄糖、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混合物等的单体物质,这些物质无需经过消化即可近乎直接或直接被吸收,这种肠内营养制剂对临床上存在胃肠功能不全的患者特别适用。
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的氮源是整蛋白或蛋白质的游离物,具有口感好,适于口服和管饲的优点,适用于具有较好胃肠道功能的患者。这种营养制剂可进一步分为平衡型和疾病特异型。
肠内营养支持的优越性体现在哪?
临床上进行营养支持的两大有效途径为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肠外营养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应用于临床上,并且其在营养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长期的肠外营养可导致肠道微生态紊乱和肠道黏膜萎缩,从而引起肠道功能异常以及免疫系统方面的损伤,使机体相关感染的发病率升高。
这时候,肠内营养支持就体现出一系列的优越性,具体的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护肠黏膜细胞正常的结构与功能,能够使肠黏膜细胞特别是受损伤的肠黏膜细胞得以增生和修复,保持胃肠道黏膜内固有菌群的平衡及生长,刺激各种相关激素的分泌和释放,促进胃肠的蠕动,从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2、肠内营养可以降低肠黏膜屏障的通透性,增进免疫功能,减少细菌移位和术后感染。
3、早期实施肠内营养对术后患者胃内pH值的提高非常明显,并降低胃肠道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几率。
4、比较EN与TPN对胃肠道营养不良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证实EN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术后不良并发症的持续时间,在感染和非感染并发症危险性上降低效果很明显。
5、肠内营养较静脉营养能更好地改善患者术后机体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降低术后相关感染的发生率,更好地改善患者手术后机体的高分解状态,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改善术后的生活质量,降低相关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早期EN的可行性及应用时机
传统的观念认为,腹部手术后机体受麻醉和手术创伤等因素的影响,肠吸收营养物质受到明显的阻碍,胃的功能恢复在手术后1~2d,大肠的功能恢复在手术后3~5d,故认为肠功能恢复应该是以肠鸣音的恢复和肛门开始排气的时间作为标准。
而实际上小肠的肠蠕动、消化功能和吸收功能在腹部手术后数小时便可恢复正常。目前大多数学者将术后24h内给予患者肠内营养定义为早期肠内营养的范畴,而对于术后48h才开始实施的肠内营养也尚能被列为早期肠内营养之中。
Pacelli等研究显示:腹部大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EN)与TPN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无区别,从而进一步表明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相反过晚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不能起到改善和维持肠道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防止细菌易位的发生,减少肝、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肠蠕动的恢复等的作用。对消化道手术后EEN是一种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
普唯尔认为,肠内营养可直接向肠道提供营养物质,更加符合机体的代谢过程,不仅满足相关营养物质的需求,更重要的是EN维持了肠道黏膜屏障的相对完整,防止肠道的细菌易位及有关肠源性感染的发生。而长期的PN可导致肠黏膜萎缩,肠道微生态上的紊乱,肠功能异常,免疫系统损伤。但是,在EN的应用时机及如何与PN合理搭配等方面,仍需不断的探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