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病的预防
缺血性肠病又被称为“肠中风”、“肠卒中”。就像心脑血管意外一样,缺血性肠病是由于衰老后,全身血管逐渐发生动脉粥样化所引起的病变。要像预防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那样,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平日做到膳食合理,少吃动物性脂肪,不暴饮暴食,戒烟少酒,控制体重,适度体力活动,情绪开朗,气温骤降时注意保暖,尽可能减少诱因,保持排便通畅。
什么是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主要病因是由于结肠动脉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导致。其他的高危因素包括:动脉痉挛(温度骤降引起)、高血压、冠心病病史、糖尿病、女性绝经、心房颤动、便秘等。
当各种原因导致了结肠动脉的闭塞时,局部结肠发生了缺血就会导致剧烈腹痛。然而,局部结肠的动脉血供是可以靠远近端其他结肠的边缘动脉代偿。因此,当其他动脉开始代偿供血之后,局部结肠的缺血就会缓解。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患者一开始会发生剧烈腹痛,但腹痛又会逐渐缓解的原因。
结肠动脉滋养着肠壁的粘膜、粘膜下层、肌层以及浆膜层。当局部结肠发生动脉缺血时,肠壁无法得到动脉输送的氧气,组织由于缺血缺氧会发生各种改变。其中粘膜层对于缺血缺氧最不耐受,会发生坏死、脱落。坏死脱落的粘膜组织看起来就像紫红色的血块。这就是缺血性肠病患者“便血”的真相。
粘膜组织的坏死脱落通常会持续3-5天。肠壁粘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会发生炎症水肿,患者通常在剧烈腹痛恢复后会有隐痛、钝痛
大多数缺血性肠病发生后,动脉缺血会被代偿。并且粘膜的再生能力较强,在发病后的3-5天后粘膜坏死脱落的症状会缓解。肠壁的炎症水肿大约会在一个月后逐渐消退。但是,少部分(根据文献报道,大约5%-10%)缺血性肠病,由于各种因素动脉缺血无法得到代偿,肠壁持续缺血缺氧,最终发生肠壁局部坏疽,甚至肠穿孔。
缺血性肠病的治疗
大多数缺血性肠病患者会自愈。但少部分(5%-10%)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可能继发(不会立即发生的)肠壁坏痘、肠穿孔。因此,临床医生通常治疗缺血性肠病患者时,会建议:
1、禁食:让肠道得到休息;
2、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抗感染:广谱抗生素预防粘膜脱落、肠壁水肿引起的肠道感染;
4、其他对症处理
5、外科治疗:当发生肠坏疽甚至肠穿孔时,死亡率高,须及时发现并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