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执拗的戏剧“怪咖”说起
这个对观众心思拿捏到位,又充分理清了自己发展思路的创始人,有自己的底线,面对赞助,孙恒海敢于说NO,为剧团发展敢于做减法,拒绝做企业定制剧目这样的拿钱活。因为他首先坚持的是制作有品质的作品,“不追求资本最大化,而是价值的最大化”。
在“致战友的信”中,孙恒海写道,“拒绝墨守陈规,选择一条庸常但却无人问津的路,一步步战战兢兢走过,心里却异常的喜悦。”
有1年多时间没有见到孙恒海,但至乐汇在小剧场的连连发力,却是早有耳闻。这个自称为“怪咖”的团队,3年出了9部戏,有几部被上的剧迷们评价为难得的佳作,今年到明年还将推出12部新作品。
一个民营剧团有如此快速的发展,不禁让人对戏剧舞台的崛起心生欢喜,而这个“崛起”是很多戏剧人期盼已久的愿望。但细细观察至乐汇这个案例,它的成功模式是否就能直接拿来主义,还需要细细考量。
首先是这个团队的核心人物难以模仿。非戏剧专业出身的孙恒海,是一个清醒、理智的“精明”制作人,也是一位戏剧界里难得的实干家。两年前,他提出的制作人中心制、3年9部戏、全国巡演等等小剧场商业化目标,如今都已经变成现实。他坚持的“独立思考,踏实做戏;独立记录,不盲从引导;独立选择,不趋同附和”的理念,在《驴得水》、《破阵子》等几部新剧中得到了体现。坐在剧场中,除了欢笑,故事传达出来的现实意味,结结实实地撞击到了大部分观众的心,对心灵来了一次刮骨疗伤。
其次,看看至乐汇汇聚的这群人,从音乐制作人樊冲、导演周申、裴魁山,到小说家周德东、演员任素汐、孙博、富冠铭等“怪咖们”,“天马行空”是他们在舞台上的本性,有独立的创想,有一点点另类,却能在制作人为其搭建的“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去扎扎实实地实现艺术创作的梦想,虽然一些剧目的名字看起来比较荒唐,但却敢在舞台上直面现实。有人说,戏剧其实是一种生活的状态,它本身不重要,是承载戏剧的这群人重要。在孙恒海看来,戏剧只是一个载体,就是要试图抹平生活和艺术的界限,与每一位观众分享舞台上的美好。
这群“怪咖们”试图摸索出一条戏剧市场化的道路,目前的各种尝试和探索,也为中国舞台剧商业化的新局面注入了活力,而舞台崛起的梦想一天天地转变为现实,把曾经看来遥不可及的目标地一个个拿下。
但是,到达罗马并非只有一条通道。每个剧团都会有自己的成长模式,但对于创业而言,成功的共同点确实显而易见的,第一个是有明确的目标,第二是耐得住寂寞,能坚持下去。用孙恒海的话说,“冒险”总归是有风险的,选择它就要学会接受。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艺术创作空间,就会造就什么样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小剧场戏剧,期望每一个人,不论是戏剧工作者,还是媒体,还是观众,都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标准,那么不论是小剧场,还是戏剧市场,都会是健康、有活力的空间,在这样的创作氛围里,才会出现更多更好的戏剧作品丰富人类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