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常说: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但紧随其后的还有两个字:拉、撒!
因为人体内有完善的消化系统,而食物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提供营养和果腹。但并非是所有吃进去的食物,都会被机体消化和吸收,当食物残渣失去利用价值后,就会在肠道内堆积,形成粪便并排出体外,这是人体运转的结果!
虽说大便就是人体吸收营养后的废物,但它也并不是毫无价值的,大便也被称为“肠道健康的晴雨表”。在肠道内出现了疾病或癌变后,大便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比如近些天大便次数紊乱,就可能是信号之一!
成年人每日大便次数多在1-2次左右,且会形成独特的大便习惯。这种规律当受到饮食、急性肠胃疾病的影响后,短时间内大便次数就可增加,通过调整和治疗后又会恢复正常。但是,如果近期大便次数明显增加,经过2周以上也没有好转,这就要提高警惕了!
因为当肠道内发生癌变之后,癌肿就会不断对肠腔、黏膜产生刺激,致使其蠕动速度加快,排便量也会因此发生变化。而且,癌肿还会造成肠腔狭窄,储存粪便的空间因此减少,所以大便次数就容易增多,并可能会出现里急后重感。
特别是大便次数增加,还伴随以下两个症状时,更应警惕肠癌:
1、大便形状有变化
人的肠腔就是一个圆柱体管道的形状,而受肠腔形状的限制,所以大便在正常情况下,排出时都是圆柱形、蛇形等状态。受到疾病影响,可出现大便溏稀、稀水样粪便。如果近期大便形态突然发生变化,出现扁条样、铅笔样细便,又或者是大便一侧带有凹痕、血痕,这就可能和癌变有关。
就如同上文中提到的,癌肿在发展时,就会造成肠腔空间狭窄。大便通过时癌肿又会压迫大便,从而改变了其原有的形状。如果大便过于干结,在二者摩擦的过程中,还容易导致癌肿表面溃破出血,在大便一侧就可看到血痕。
2、便血
在大部分情况下,出现便血往往和肛周疾病有关,比如痔疮、肛裂一类。这种便血,通常都是在排便后出现,血液多浮于大便上方,又或者是仅仅在纸上出现了鲜红血液,同时也没有粘液症状。有部分痔疮患者,在大便时还会伴随便秘、疼痛感出现。
而肠癌导致的便血则不相同,一般都是血液和大便混合在一起,呈现出鲜红或暗红色状态。患者在便血的过程中,疼痛感并不明显,另外,如果是发生在结肠内的癌变,后期还可有黏液样、脓液样血便,并伴随较为刺鼻的腥臭味。
根据数据统计表明,肠癌具有一定的家族倾向,且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患肠癌几率较大。所以,对于这类人群而言,应定期进行肠镜筛查。特别是在出现以上几个症状后,更不能忽视检查,一旦被确诊为肠癌,就需在早期干预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