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从口入
吃五谷杂粮,保不住不生病
这两句常用的俗语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都跟吃有关,二是都跟病有关。吃东西为啥会生病?这就要问问我们的肠道了。嘿,肠道,你还好吗?
蜿蜒在腹腔内的肠道,总长超过8米,是消化道中长度最长也是最为重要的器官。
肠道干的活,可没那么简单
口腔、食管和胃,是上消化道。我们摄入的食物在上消化道只进行了初步消化,只有在肠道才会最终被转化为可被吸收的营养物质并被身体逐步吸收。如果把消化道比作工厂,那么上消化道还只是原材料的加工室,而肠道才是真正的生产成品的“车间”。
人们一度认为肠道仅仅吸收营养,排除废物。然而,肠道远远不只承担一“进”一“出”这么简单的“传送带”任务。肠道车间具备生产线——肠腔,工人——肠道上皮细胞,管理小组——肠神经系统,甚至安保机构——肠淋巴系统。同时,近些年的科学研究发现,我们的肠道内还蕴藏了一个独立而特殊的“编制外团体”——肠道菌群。
我们的肠道并不是一尘不染的,除了有食物和相关的代谢产物,还有大量的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所谓的“肠道菌群”。这些微生物与人体构成一种紧密的共生关系。正常情况下,它们非但不会让人生病,反而会促进人体健康。反过来,这些微生物的异常变化也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可以说,肠道这个生产车间,除了有人体自身细胞这一“编内工人”之外,还有肠道菌群这一“编制外”的打工仔。他们在车间的正常生产中都极为重要,缺一不可。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肠道通过肠道菌群承担了内分泌激素调节、机体免疫反应、代谢产物转化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理作用,并与肝脏、肾脏甚至大脑的功能调节密切相关。因此,很多慢性疾病的发病和肠道、肠道菌群都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
因此,“万病之源,始于肠道”,不只是因为肠道“车间”要处理五谷杂粮、吸收营养,还因为它得给全身各系统提供除了能量外的各类生理支持。
这些习惯,伤害肠道没商量
借用上文的比喻,健康的肠道就是可以正常工作的“生产车间”,这里便包括了合格的车间工况——肠道基本构成没有破坏损伤,还包括了合格的“编内工人”——肠道细胞没有发炎、癌变等情况,也包括了合格的“编外工人”——肠道菌群结构功能完整。只有这些都完备了,才能算得上是健康的肠道。唯有健康的肠道,才能提供良好的营养吸收、*素排放、免疫调节等一系列人体赖以生存的功能。
肠道执行的是天全年无休、全天24小时工作制。因此,我们如果不当心,很容易给肠道带来各类“工伤”。
首先,不规律的饮食作息,暴饮暴食,进食大量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这些都会给肠道增加额外的工作负担。
其次,不规律的排便习惯,如厕时看书、看手机,从而导致如厕时间过长等做法,会极大地增加肠道内废物*素的蓄积时间,打乱肠道自身的节律。
再次,运动少、久坐久站等慵懒习惯,则会进一步减少肠道应有的蠕动机会。
最后,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私自服用各类所谓“调节免疫”“排*养颜”等中西药物,参加非医疗机构组织的各种“肠道清洁”“养生按摩”等活动,也会增加肠道损伤的风险。
别等到“车间”报警才想到年检
肠道“车间”由于长度很长,即便部分肠段功能受损,也能暂时由其他部分代替,所以轻度的损害往往不会产生明显不适,但是可能会出现一些“生产力下降”的表现,比如偶尔的疼痛腹胀、腹泻便秘、食欲不佳、“吃啥排啥”等。这些表现如果持续加重或者变化,则说明肠道功能已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了,需要马上干预。
粪便状态是最直观、最直接的判断方法。如果反复出现以下情况就需要立即就诊了:排便习惯明显改变,出现长期腹泻、便秘或者两者交替;粪便的颜色改变,如明显发黑、发白、发红;粪便的性状改变,如水样便、蛋花汤样便等,或者粪便中见到*白脓、黏液甚至寄生虫等明显异常物质。
同时,除了粪便的表现外,还有一些不太特异但是需要重视的情况,如突发或者长期的腹痛腹胀,腹部包块,不明原因的消瘦、贫血等情况。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肠道“车间”工作异常的报警信号。
如果出现了上述情况,医院就诊永远是第一位的建议。无论是粪便、血液的检测,还是肠镜或者CT检查,现在都已极为成熟,可以将肠道大大小小的情况比较清楚地反映出来。肠道受损,自己需要好好反省一下是不是有损伤肠道的不良习惯,马上纠正可以停止进一步的肠道损伤。
即便肠道的不舒服比较轻微,或者仅仅通过改变生活习惯就能改善,我们还是建议定期完成“车间年检”:一般来说,无症状人群50岁起接受一次结肠镜检查,如果有结直肠肿瘤家族史则提前至40岁。常规体检中完成粪便检查和肛门指检。这些检查可以尽早地发现异常,从而及时干预。
来源:健康中国
投稿邮箱:cfp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