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泵又称胃酸泵,它存在于胃壁细胞分泌小管的细胞膜,特异性地将H+泵入胃腔,形成胃内强酸状态。质子泵抑制剂(PPI)能迅速穿过胃壁细胞膜,使质子泵失活,从而阻断了胃酸分泌的最后通道,所以对基础胃酸、夜间胃酸、食物刺激等引起的胃酸分泌有极明显的抑制作用,是目前已发现的作用最强的一类胃酸分泌抑制剂。经过近30年的临床应用,PPI已经成为治疗胃酸相关性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的首选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的研发经历了一代到二代的更迭,种类较多,在抑酸强度、起效时间、抑酸持续时间等方面各有优劣。目前国内临床上常用的口服制剂有五种: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及泮托拉唑。
第一代PPI,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
奥美拉唑是第一种应用临床的PPI,带着里程碑式的光环,尽管后辈频出,却依然因良好的性价比而使用广泛。
兰索拉唑生物利用度较奥美拉唑提高了30%,抑制胃酸分泌比奥美拉唑强2~10倍。
泮托拉唑具有选择性高、利用率高、疗效好、低*性的特点,不影响其他药物在肝脏的代谢。
第二代PPI,包括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
雷贝拉唑药效不受食物影响,起效比其他PPI更快,体外研究证实,对幽门螺旋杆菌抗菌活性最强。
埃索美拉唑是奥美拉唑的变形体(所以又叫艾司奥美拉唑),药效比奥美拉唑强而持久,是迄今抑制胃酸最强的PPI类药物。
如果给这五种口服药在抑制胃酸的强度上排位,那结果是这样的:埃索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奥美拉唑。
各种PPI虽然抑酸强弱不同,但毕竟都是一个家族的,所以在应用上还是有很多共性的。
因胃酸可破坏PPI,故口服制剂均为肠溶片(或胶囊),至小肠中吸收,因此服用时应和液体一起整片吞服,而不应当咀嚼或压碎。对于存在吞咽困难的,或者需要通过胃管给药的患者,可将片剂溶于半杯温水中,搅拌至片剂完全崩解,立即或在半小时内服用(胶囊制剂可将颗粒溶于果汁或酸奶中给药)。
因为PPI只对活化的质子泵起作用,对静止的质子泵直接“无视”,而晨起时胃壁细胞上新生质子泵最多,因此服用的最好时间是在早餐前30~60分钟。若每天服用两次,另一次应在晚餐前30~60分钟服用。
PPI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痛、腹泻、恶心、便秘等。此外,可引起神经系统反应(头痛常见)、过敏反应。长期用药患者需警惕骨折风险、感染风险、高胃泌素血症风险、微量营养素缺乏等。
PPI类药物在婴幼儿、妊娠期妇女中应用的安全性证据不足或等级较低,因此在国内慎用或禁用于儿童和妊娠期妇女。但国外奥美拉唑和埃索美拉唑口服,可用于治疗1岁以上儿童胃食管反流以及食管糜烂。由于PPI可以通过乳汁排泄,因此也禁用于哺乳期妇女;如果必须使用,则应停止哺乳。
老年人使用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无需调整剂量;雷贝拉唑主要通过肝脏代谢,一般老年人肝功能低下,应密切监测副作用。肾功能损害患者,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均无需调整剂量;肝功能损害患者,可选用埃索美拉唑,慎用雷贝拉唑。
看了这么多介绍,你知道自己要选哪一种“拉唑”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