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内糖尿病人越来越多,估计糖尿病人1.16亿以上,还有4亿糖尿病前期人群在候补。如何治疗糖尿病呢?仅仅依靠药物与胰岛素是不够的,需要探索更多的方法。因此,对于人体有非常重要影响的肠道菌群进入大家视野,也取得很多进展。今天,我们汇总一下国内的最新研究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晚期肠道菌群的变化
1、期刊名称:《郑州大学学报》
2、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3、方法:应用16Sr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33例GDM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孕妇孕晚期的肠道菌群组成。两组各6例孕妇进行了肠道γ-变形杆菌DNA的qRT-PCR检测。
4、结果:16SrRNA基因测序显示GDM患者肠道菌群的优势门包括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其中γ-变形杆菌显著增多,GDM组肠道γ-变形杆菌DNA的CT值高于对照组(P0.)。
5、结论:孕晚期GDM患者肠道菌群紊乱,突出表现为γ-变形杆菌明显增多。
二、先兆早产、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及正常妊娠女性阴道菌群分布的比较
1、期刊名称:《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目的:比较先兆早产、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及正常妊娠女性阴道菌群分布情况。
3、方法:选择年6月至年6月在医院妇产科住院的妊娠女性例,其中先兆早产组例,胎膜早破组例,妊娠期糖尿病组例,正常妊娠组例。记录四组女性异常阴道菌群检出率及异常阴道菌群分布情况。
4、结果:四组女性的年龄、孕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先兆早产组、胎膜早破组异常阴道菌群检出率高于妊娠期糖尿病组、正常妊娠组(P0.05),而妊娠期糖尿病组、正常妊娠组异常阴道菌群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先兆早产组、妊娠期糖尿病组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率高于胎膜早破组、正常妊娠组(P0.05),先兆早产组、胎膜早破组阴道加德纳菌检出率高于妊娠期糖尿病组、正常妊娠组(P0.05),先兆早产组无乳链球菌检出率高于胎膜早破组、妊娠期糖尿病组、正常妊娠组(P0.05),胎膜早破组的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高于先兆早产组、妊娠期糖尿病组、正常妊娠组(P0.05)。
5、结论:妊娠女性阴道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阴道加德纳菌为主,且先兆早产、胎膜早破女性阴道致病菌感染率较高,妊娠期糖尿病女性阴道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感染率较高。
三、妊娠期糖尿病肠道菌群变化及临床价值分析
1、期刊名称:《川北医学院学报》
2、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肠道变化规律,并分析其临床价值。
3、方法:选取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例正常妊娠人群和名健康体检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各组粪便标本,采用粪便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粪便肠道菌群DNA,并用16SrDNA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记录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相关指标(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和妊娠不良结局。比较各组肠道菌群优势菌群,并分析其与血糖相关指标及妊娠不良结局的关系。
4、结果:共鉴定出9门属肠道内细菌,各组均以厚壁菌门、拟杆菌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主,三组肠道菌群种各优势菌门属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FBG、FINS和IR与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而FBG、FINS和IR与拟杆菌菌门和变形菌门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正常妊娠组比较,糖尿病妊娠组妊娠不良结局总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妊娠结局组比较,不良结局发生组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比例明显升高,而拟杆菌菌门、变形菌门和其它菌门比例则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结论:与正常妊娠女性比较,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及比例改变明显,对其诊断及妊娠不良结局预测有一定价值。
四、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其与胰岛素抵抗间的关系
1、期刊名称:《中国临床研究》
2、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其与胰岛素抵抗(IR)间的关系。
3、方法:将年3月至年1月收治的46例T2DM患者纳为观察组,同时将50例同期的健康体检者纳为对照组,首先采集观察组与对照组粪便标本,调查42例T2DM患者肠道菌落特征,并比较两组患者血脂代谢及IR指数,分析肠道菌落失常与患者血脂紊乱及IR间的关系。
4、结果:2型糖尿病组柔嫩梭菌、肠球菌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5.78±1.12)logN/gvs(5.21±1.01)logN/g,(4.61±0.89)logN/gvs(4.23±0.87)logN/g,P0.05],拟杆菌与大肠杆菌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6.64±1.07)logN/gvs(7.41±1.05)logN/g,(1.91±0.54)logN/gvs(2.18±0.55)logN/g,P0.01,P0.05],两组球形梭菌、乳酸杆菌、普氏菌及双歧杆菌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IR指数间存在明显差异[(5.77±1.13)mmol/Lvs(4.02±0.58)mmol/L,(3.41±0.67)mmol/Lvs(1.36±0.35)mmol/L,(1.21±0.46)mmol/Lvs(1.63±0.43)mmol/L,(3.59±0.89)mmol/Lvs(1.89±0.51)mmol/L,(1.02±0.23)vs(3.68±1.01),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拟杆菌与IR指数呈负相关(r=-0.,P0.05),肠球杆菌与TG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r=0.,-0.,P0.05),柔嫩梭菌与HDL-C呈负相关,与IR指数呈正相关(r=-0.,0.,P0.05)。
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肠道菌落失常现象,肠道菌落失常可能通过影响患者血脂代谢加重其IR现象。
五、肠道菌群与儿童1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1、期刊名称:《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目的:1型糖尿病(type1diabetesmellitus,T1DM)是胰岛β细胞被破坏而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所致。T1DM绝大多数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由遗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儿童糖尿病95%以上为T1DM。近年来儿童T1DM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3、结论: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儿童T1DM的发病密切相关,T1DM儿童肠道菌群分布失调,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影响肠道免疫系统和改变肠壁通透性来参与T1DM的发病过程。动物实验的研究中,改变肠道菌群分布和应用益生菌可以预防和延缓T1DM的发病。干预肠道菌群是否会预防、延缓儿童T1DM的发生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希望干预肠道菌群能为预防和治疗儿童T1DM提供新的方向。
六、膳食纤维的结构特性及其调控肠道菌群改善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1、期刊名称:《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摘要:近年来研究发现,膳食纤维(dietaryfiber,DF)对肥胖、2型糖尿病、肠易激综合征等慢性代谢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肠道中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群落对宿主的健康至关重要,疾病产生的同时存在肠道菌群的失调.不同的膳食纤维对肠道中微生物的调节作用不同,从而改善疾病促进人体健康.本文从膳食纤维的结构功能特性、在肠道菌群生长代谢中的作用以及肠道菌群在疾病中的角色,综述了膳食纤维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改善糖尿病的研究进展,为膳食纤维的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
七、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与健康孕妇的肠道菌群差异
1、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mellitus,GDM)孕妇与健康孕妇之间肠道菌群的差异。
3、方法·招募年8月—年1月于上海交通大医院产科产检孕妇74例,其中GDM孕妇(GDM组)51例、健康孕妇(健康组)23例,留取所有孕妇的新鲜粪便样本。利用IlluminaMiSeq平台对2组样本细菌的基因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再采用线性判别分析(lineardiscriminantanalysis,LDA)、组间群落差异分析(LDAEffectSize,LEfSe)分别对2组粪便样本的菌群进行肠道菌群α多样性及表达丰度差异检验。
4、结果·与健康组相比,GDM组孕妇的肠道菌群丰度更高(P=0.),在科级别上紫单胞菌科(Porphyromonadaceae)、产碱菌科(Alcaligenaceae)丰度更高,在属级别上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丰度更高(均P0.05)。而与GDM组相比,健康组孕妇的肠道菌群中,在目级别上伯克氏菌目(Burkholderiales)、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芽孢杆菌目(Bacillales)丰度更高,在科级别上毛罗菌科(Lachnospirace)丰度更高,在属级别上奈瑟菌属(Neisseri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产丁酸菌(Butyricicoccus)、加德纳菌属(Gardnerella)、奇异菌属(Atopobium)丰度更高(均P0.05)。
5、结论·GDM孕妇的肠道菌群与健康孕妇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八、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代谢指标的关系
1、期刊名称:《实用医学杂志》
2、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相关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
3、方法:收集年6月至年6月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n=50例),同时收集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n=50例),并进行临床代谢指标的检测,采用食物频率问卷(FFQ)调查法进行饮食摄入量的调查。提取所有研究对象粪便总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比较T2DM患者及对照组中各目标菌属的差异。
4、结果:本研究发现T2DM患者肠道内柔嫩梭菌类群、肠球菌属、大肠杆菌属含量显著性升高(P0.05),而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及乳酸杆菌属含量显著性降低(P0.05)。以上菌属与临床代谢指标密切相关(P0.05)。同时本研究发现乳酸杆菌属与饮食摄入中碳水化合物比例呈显著性负相关,而大肠杆菌属与蛋白质比例呈正相关(P0.05)。
5、结论:本研究发现T2DM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并且与血糖、血脂、肝功等临床代谢指标关系密切,推测肠道菌群在T2DM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存在作用。
九、肠道细菌与肥胖及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1、期刊名称:《天津医药》
2、摘要:肠道菌群是定植在肠道的微生物群,其微生态平衡受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些改变是多种疾病发生的病理基础。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菌群中的硬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及拟杆菌门等,可通过免疫、代谢及生物钟途径参与肥胖及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发展,目前肠道菌群与肥胖及T2DM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两者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望有助于进一步阐明肥胖及T2DM的发病机制,并为寻找两者的治疗靶点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十、肠道菌群与宿主miRNA的相互调控作用及其与糖尿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期刊名称:《医学研究生学报》
2、摘要:肠道菌群在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和保持机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与人类众多疾病相关。miRNAs是一类非编码单链分子,大量研究表明miRNAs在基因层面的调控作用几乎影响机体所有的生物学进程。另外,肠道菌群能和宿主miRNAs相互调控,在维持肠道内稳态和预防相关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就肠道菌群-宿主miRNAs相互调控作用与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系进行综述。
十一、肠道菌群对1型糖尿病肠道通透性及免疫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杂志》
2、摘要:1型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type1,T1DM)是一种青少年易发的胰岛β细胞被定向破坏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能作为环境因素参与了T1DM的进程。在T1DM患者及动物模型肠道内存在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可通过调节肠道通透性、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等影响T1DM的疾病进程。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肠道菌群与T1DM的发病机制关系的研究新进展,以期为T1DM的防治提供参考。
十二、益生菌和小檗碱对肠道菌群失调诱导糖尿病预防的研究
1、期刊名称:《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存在于胃肠道生态系统中,其变化不仅影响各种肠道疾病,而且影响糖尿病。许多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发生了变化。益生菌和小檗碱可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减轻低水平慢性炎性反应、改善短链脂肪酸和胆汁酸的代谢,成为预防和改善糖尿病的常用药物。笔者概述了益生菌和小檗碱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和改善糖尿病的研究进展,为今后糖尿病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
总结:
1、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都有肠道菌群紊乱现象;
2、肠道菌群是动态变化的;
3、膳食纤维、益生菌、*连素(盐酸小檗碱)可以改善肠道菌群;
4、肠道菌群调整还可以改善血脂、血压等等,整体影响健康。#糖尿病#
作者简介:
史鹏飞,硕士,一级公共营养师(高级技师),高级健康管理师,亚太整合糖尿病防治联盟副秘书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内分泌糖尿病专委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保险专委会委员,新浪微博(糖尿病健康之路)等健康大V,长期从事糖尿病相关课题研究、健康管理、健康科普等工作,特别是在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改善糖尿病及相关亚健康问题方面有丰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