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一直在讲解胃肠息肉的中医调治,其总体原则是健脾胃以调本,化痰湿以治标。结果发现很多朋友在后台留言,想知道这个治疗原则是否适用于所有息肉?其实不是这样,临床门诊中遇到的病情要更加复杂。
肠胃不适,出现黏液便,问题直指脾胃湿热
这让我想起以前的患者,那是一个患有直肠炎的年轻人,医院查肠镜,结果发现了肠息肉,于是就切掉了。但切完之后,患者肠胃依旧不舒服,排便也不好,常有黏液便出现,故而来我的门诊想看看中医能不能调一调。
在他的这些症状中,黏液便其实是一个诊治要点。很多肠炎患者都有黏液便的症状,在辨证方面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如这位患者的病情其实是因脾胃湿热而引发症状。起病的原因很可能与情绪或饮食有关,也有可能是受外邪侵染所致,两者都会导致脾气受损。
脾气不足的危害我们之前多次讲过,最明显的问题在于生湿,水湿不化,在体内日久就蕴而化热,湿热互结后壅阻于肠,使肠道传运不利、气机失调、清浊不分,进而出现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和黏液便等症状,而运化不出的水湿聚集成痰,被热煎灼后就凝结成了肠息肉。
应对这种病情,一方面要坚持健脾与化痰这两个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清热利湿,从而化解掉肠道中蕴结的湿热,使肠道功能恢复正常。如这位患者的情况,虽然息肉已切除,但胃肠依旧有症状,说明湿热还在,这样息肉很有可能卷土重来。
有类似情况的患者,一定引起重视,尽快面诊专业的中医医师,通过辨证方法合理施治,以铲除病根,不但缓解已有的肠胃症状,也能明显降低疾病复发的可能性。
腺瘤性息肉也有区别,不同种类的癌变率差别极大
除了这个问题以外,最近有关肠息肉的提问很多都集中于腺瘤性息肉,在后台看到不少朋友留言,说今年还没来得及复查内镜,不知道之前查出的腺瘤性息肉有没有变化,很是担心。
很多病人一听到息肉是腺瘤性的,就第一时间想到了“癌变”这个词,这种警惕性是好的,但也没必要过于担心,因为不是所有腺瘤性息肉都会发生癌变,而且腺瘤性息肉也有种类之分,不同的腺瘤,其癌变几率有很大差别。
腺瘤性息肉主要分为三类,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以及两种结构均存在的混合型腺瘤。其中,管状腺瘤的患者数量最多,这也是我在临床中最常见到的类型,而这种类型的腺瘤癌变几率其实并不算高,大约为1%到5%的范围。
但另一种类型,也就是绒毛状腺瘤,就确实是一种较为危险的病灶了。在部分研究中,这类息肉的癌变几率最高可达60%,所以要予以特别重视。
当然,这也不是说所有绒毛状腺瘤都会癌变,其危险程度还会受部位、体积、数目、形态等其他因素影响,需要专业医师对之进行综合评估。
综上所述,就算检查出来的是腺瘤性息肉,也不用过于惊慌,这样产生的负面情绪反而对病情不利。目前,国内的疫情形势又恢复稳定,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复查,并根据病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从源头上消除其癌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