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的小肠长5~7米,大肠长约1.5米。虽然小肠约占全消化道长度的75%,但发生在小肠的肿瘤仅占消化道肿瘤的1%~5%;而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西方发达国家,大肠癌的发病率可居恶性肿瘤的第2~3位。
大肠癌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长趋势,发病年龄以40~50岁为最多,男性略多于女性,约为1.6:1。
大肠约有1.5米,肿瘤长的地方不同,表现出来的症状都不一样
在解剖学上将大肠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5部分。大肠的主要功能为吸收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并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记住上述这些很重要,因为肿瘤之所以表现出症状,是其生长影响到大肠的功能。而肿瘤的生长还没影响到大肠的生理功能,则不会表现出症状,如早期肠癌。
大肠各个地方肿瘤的症状
一、右侧结肠癌
右侧结肠以吸收功能为主,肠腔内粪汁稀薄。当癌生于此处时,则有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腹胀、腹痛、低热及进行性贫血。
二、结肠右曲(肝曲结肠癌)
可出现右上腹不适感或疼痛,并可有便血与不完全性肠梗阻症状。所以原因不明的右上腹痛,伴有便血或大便潜血持续阳性,警惕此病可能。
三、横结肠癌
主要表现便血、贫血、排便改变及肠梗阻,部分可在中上腹触及较硬肿块。
四、结肠左曲(脾曲部结肠癌)
可出现左上腹不适感或疼痛,因癌组织增生及向周围组织浸润,可在左上腹触及坚实的肿块,其他表现症状有肠梗阻、排便紊乱、便血。
五、左侧结肠癌
从上图中,可看出乙状结肠与直肠处,有一个拐弯,且乙状结肠腔较狭小,粪便在左侧结肠时已成形,所以当左侧结肠癌时容易发生肠梗阻,而且随着肿瘤慢慢长大,肠梗阻会越加严重,表现出来的症状是腹胀、腹痛明显。
六、直肠癌
直肠与肛门很近了,当此处长癌,如癌肿向直肠腔内生长,便会膨出,造成管腔变窄,大便经过则受阻,造成的结果会是粪便变细或者梗阻;如果癌肿发生破损或溃疡,会出现带粘液或血液样便;随着肿瘤的压迫,也会有里急后重的症状,所谓里急后重,即总感觉有便意,但总是排便不尽感。
如此处的癌肿累及前列腺及膀胱,还会有尿频、尿急、排尿不畅和血尿症状。
七、肛管癌
此处长癌,最常见的症状为排便时疼痛明显及便血。当癌侵犯肛门括约肌时,可有大便失禁。此处癌可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
大肠癌的早期筛查及诊断
靠出现以上症状再就医,如是癌,大多不处在早期。
因为肠壁内本身就有丰富的脉管,当癌细胞侵入肠黏膜下层时,则会发生淋巴结或血道转移,此时的癌肿可以未膨出肠壁外。所以早期大肠癌可无症状,且在发现癌肿时,就已经有转移可能。
一、早期大肠癌病理分型
①息肉隆起型:此型多数为黏膜内癌。
②扁平隆起型:癌肿如硬币状隆起于黏膜表面。
③扁平隆起伴溃疡型:癌肿如小盘状,边缘隆起,中心凹陷,此型为黏膜下层癌。
二、筛查手段
①直肠指诊
靠手指的触觉及长度,可发现距肛门7~8cm以内的中下段直肠肿瘤,并可查出癌肿的部位、距肛门的距离及癌肿的大小、范围、固定程度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
②内镜检查
即所说的肠镜,可直接、清楚的看到癌肿大小、局部浸润范围及距肛缘位置等,并可在直视下作活组织检查。
③钡灌肠X线检查
此方法可清楚显示肠黏膜破坏、肠壁僵硬、结肠充盈缺损、肠腔狭窄等病变。
④大便隐血检查
肉眼见不到的出血,此法可检查到,虽对本病无特异性,但可作为初筛手段,可提供早期诊断的线索。
其他的还有CT、MRI、血清癌胚抗原测定等,可进一步辅助诊断。
引起大肠癌的病因
(一)生活方式
长期高脂、低纤维、低钙高磷饮食,可促使大肠细胞处于极度增生状态,导致腺瘤样息肉形成,最终蜕变为恶性肿瘤。
(二)遗传因素
约20%的大肠癌归因危险度与遗传背景有关。如下图
(三)大肠腺瘤及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是指高于黏膜突向肠腔的赘生物,解剖上所见为结肠上布满大小不一的腺瘤样和小乳头样息肉。
病理上结肠息肉分为肿瘤样息肉(腺瘤)、错构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
部分结肠性息肉会出现癌变,如腺瘤,从腺瘤演变为大肠癌平均10~15年,但也可终身不变;错构瘤性息肉中的幼年性息肉患结直肠癌的几率为30%~40%。
(四)大肠慢性炎症
有大肠慢性炎症史的患上大肠癌的几率也比正常人高,原因可能是在肉芽肿、炎性或假性息肉基础上发生癌变。如血吸虫病、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肠病及克罗恩病等。
(五)其他因素
如亚硝胺类化合物中致癌物可能是大肠癌的致病因素之一;放射线损害也可能是致病因素等。
最后,大肠癌的发病既有遗传因素,又有环境因素。预防包括有改变生活方式如控制脂肪摄入、增加纤维膳食,积极防治癌前病变如大肠慢性炎症、根治结肠及直肠腺瘤和息肉病。对年龄超过40岁有高危因素者可行大便潜血检查,可能会发现线索,必要时行肠镜筛检,对早期诊断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