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台手术,留一个精品,治一名患者,交一个朋友”
这是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上一位获奖者生前践行一生的理念。
56年的从医生涯里,他救治了上万名患者,哪怕休息日也在家中挤出9平米的地方开设义诊,免费为外地慕名而来者看病。
不收红包、不开名贵药、不优先权贵是他的从医原则。
专业、慈悲、为患者考虑是周围人对他的评价。
当72岁的他忍着疼痛完成最后一场“精品”为患者消去病痛后,第二天他便躺在了病床上,8天后,他确诊为胃癌晚期。
当他因胃癌被折磨得不成人形时,他让家人停止救治,并告诉家人,他死以后不搞遗体告别、不留骨灰,要求解剖遗体,捐献有用器官给医学事业。
他叫华益慰,生前他用行动告诉世人什么叫仁心圣手,去世后他的临终反思也让无数患者受益。
仁心圣手
年,华益慰在天津一个医学世家出生。
作为家族传人,他并未如许多人那般想脱开家族束缚做新的事业,反而从小热爱上了医学这门家族手艺。
区别于常有的门户之见,华益慰不在意他所学来自何处。
无论是中医的,还是西医的,传统的,还是新兴的,只要能对患者有用,他都愿意学习。
他的追求只在于更好、更多地救治患者。
依靠着海纳百川的胸怀与刻苦勤勉的努力,华益慰一点点成为了一名手艺精湛的外科临床医生。
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批8年制医学生,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华益慰入了伍,他要用自己的技艺报效国家。
西藏援助、海城救灾、唐山抗震等等重大任务中都能看见华益慰的身影。
在行医过程中,先用手焐热听诊器再放在病人的胸口、看完病先站起来扶起椅子上的病人等等细节都是华益慰温情的体现。
依靠着善待病人的品行与过硬的专业能力,华益慰之后医院的外一科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常委、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普外专业组成员,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谈及华益慰,“华一刀”这个业内尊称是逃不掉的。
在他56年的从医生涯中,华益慰的手术记录里没有一起事故与差错。
胃肠、肝胆、甲状腺、乳腺、门脉高压症等方向都是华益慰所擅长的。
无论多么复杂的病症,到了华益慰手里,他都能依靠稳定精准、科学有序的方式为患者排忧解难。
曾有一名退休干部因胃癌需要切除5分之4的胃,这样大面积的切除意味着手术稍有不当便会引发生命危险,更严重的是,哪怕手术成功,这样的手术也会造成极大的损伤。
面对这样的难题,华益慰采用“荷包式缝合术”等方式为患者进行手术,利用高超的技艺将手术的伤害降到了最低,在术后几个月的检测中,胃镜探头甚至都看不到手术接缝。
精巧细腻,绝无多余的手术操作,是“华一刀”尊称的由来之一。
“一刀”除了形容华益慰的手术精准外,也是对华益慰为人品行的高度概括。
如抽刀断水般的坚定底线是华益慰的人格特征。
从医生涯中,华益慰从未收过任何一个红包,哪怕遇到偷塞,发现后也是送还给患者。
对于这个底线,华益慰并不认为自己多特别,“廉洁行医是医生的本分,贪财图利收受红包根本不配当医生。”
不为患者乱做检查、开不必要昂贵药品、不因患者身份有所区别,都是华益慰从医第一天起便坚决执行的底线。
做一个能妙手回春的医生难,做一个兼具仁心的医生更难。
年,医院退休,但这不是他悬壶济世生涯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退休后,医院担任专家组成员,本来只需提供建议的他却依旧选择主动承担手术,以65医院第一线,继续用锤炼了一辈子的技艺为患者解忧。
退休后华益慰每年都要做多例手术,平均每三天便有一起,这个工作量比年轻时已少太多,但对一位六旬老人而言,这绝不轻松,可华益慰乐在其中。
华益慰说道:“做医生啊,除非是身体顶不住了,才能停下来,否则总要做下去。”
在医院手术以外,华益慰还专门在家中挤出9平米的小屋作为义诊诊所,利用休息时间为病人免费看病。
在华益慰这间救助无数病患的家庭诊所里,一幅白求恩为伤员做手术的照片被正挂于墙上。
“我这一辈子做医生,就想当个好医生,做一个能给病人解除痛苦、受病人信任的医生,这就是最幸福的事。”
如白求恩般为病人去除痛苦,这就是华益慰这一生的追求。
很多道理与准则说起来很容易而平凡,但真要践行一生,没有真正的人生理想与高尚情操是做不到的。
白求恩奖章、首届全国道德模范、2次三等功、30多次优秀党员与医德模范等等奖章,都是对华益慰行医生涯的肯定。
更让人动容的是,哪怕要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华益医院的第一线。
不幸患病
年7月25日,从医56年的华益慰为患者做完了甲状腺肿物清除手术。
这是他从医生涯里的最后一台手术。
手术结束后,64岁的患者杨华得救了,72岁的华益慰却在当天倒下了。
在病榻之上,行医数十载从未失约的华益慰首要关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让同事帮忙道歉。
“告诉那位预约的患者,十分抱歉,我不能为他做手术了。”
8天后,华益慰被确诊为胃癌晚期,需要进行全胃切除。
对华益慰而言,这个结果是略显讽刺的。
他这辈子为无数胃癌患者做过胃切除手术,没曾想临到头自己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
对于这样的结果,华益慰并未气馁,反而乐观地接受治疗,作为军人,他不允许自己软弱,作为医生,他知道自己必须乐观才能有利病情。
不幸的是,一生行善积德的华益慰在全胃手术过后却迎来了最坏的结果。
严重反酸、反流等等术后后遗症都出现在了华益慰身上。
在全胃切除后,按照原有计划,华益慰的胃功能将由部分空肠来代替,若是恢复的好,只需日后控制饮食便能好转。
可这些后遗症的出现,却让华益慰时时处在痛苦之中,食道烧的疼、嗓子呛得发炎、耳咽管被刺激的疼等等情况都是华益慰承受的苦难,他甚至不能平躺只能半卧。
而全胃切除的痛苦还只是开始。
切除癌变器官后,为了控制癌细胞的扩散,华益慰还需要继续接受腹腔热化疗,一周化疗两次,一个月内便做了8次。
连续的化疗让华益慰本就糟糕的病情更加严重。
在手术之后,虽然存在诸多后遗症,但华益慰依旧能吃得下饭,但当化疗进行后,华益慰彻底失去了进食的能力,只能依靠鼻饲管点营养液。
对于这段日子,向来坚强的华益慰在接受采访时都不由得吐露道:“都不敢想像我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更令众人没想到的是,这样的痛苦还不算结束。
在化疗结束三周后,华益慰并未出现计划中的好转,依旧有着腹痛呕吐等情况。
在医院的再度检查下,一个令所有人悲痛的消息被公之于众——华益慰发生了回肠末段肠梗阻。
这意味着被疾病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华益慰还需要进行手术,这无疑会让华益慰的身体更加虚弱。
随着回肠末段肠梗阻的加重,华益慰的身体日渐虚弱,不但没能恢复进食,甚至连鼻饲营养液都开始输不进去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华益慰的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均出现异常反应,全身也出现了水肿。
为了缓解病痛,医院不得不为华益慰进行第二次手术,以便解决回肠末段肠梗阻问题。
年1月,华益慰接受第二次手术。
华益慰的56年的从医生涯里没有一起事故与差错,可他的第二次手术却失败了。
手术失败后,华益慰的肠吻合口漏了,肠液、粪便、血液流入腹腔,肠道彻底失去恢复可能。
严重感染、身体衰竭彻底成为了华益慰身上的特征,这样的情况别说发生在一个癌症晚期的老人身上,哪怕是一个健康的年轻人也很难活下去。
临终感言
“我还没有护理过这样的重病人。”
对华益慰的病情,病房护理护士闫寒这样评价道。
因为严重的感染与身体衰竭,此时的华益慰早已不是那个精神奕奕的悬壶名医了。
遭受病痛的他全身都插满了管子,静脉输液管、肠胃减压管、腹腔引流管、导尿管种种帮助他维系生机的管子让华益慰像一只刺猬。
哪怕如此艰难,华益慰依旧是那个将他人放在心上的仁厚长者。
在一天6点左右,护士闫寒刚为华益慰换上干净的床单,却突然听到华益慰发出了猛烈的咳嗽,一声声咳嗽下带出了缕缕鲜血,直接染红了被单。
看到这位仁厚老者如此痛苦,闫寒和另一个护士一边护理,一边难过得往下掉眼泪。
待咳嗽平息后,华益慰没管有些疼痛的喉咙,反而温和地安慰起了护士,“擦一擦,一会儿就好了,没事,不用怕……”
谈到华益慰,闫寒很是敬重,“他的病这么重,忍受着这样巨大的痛苦,但他却非常坚强,平时的表情总是特别平静,总是面带笑容,精神好的时候,他甚至还和我们开个小玩笑。有一天天气特别冷,他对我说这么冷可都要怪你。我不解。他笑呵呵地说:谁让你叫‘严寒’呢!”
病痛没有抹去华益慰的仁厚,哪怕在生命最后一段时间里,他依旧以自己的乐观去引导后辈。
毫无疑问,华益慰是一名优异的医生,仁厚的长者,可他的病情却丝毫没有因其这些身份而变好,反而在不断恶化。
到了后来,曾经能为了病患手术连战十几个小时的华益慰医生,甚至虚弱到连咳嗽的能力都失去了,需要吸痰器才能排出身体产生的痰液,否则便会因为呼吸阻碍而死。
这些身体的苦痛并未让华益慰的精神萎缩,哪怕如此痛苦,华益慰依旧在想着病人。
“我们当医生的,不能单纯治病,而是要治疗患了病的病人啊!”
在临终前,华益慰对战友医生于聪慧谈起了患病后的感悟。
虽然华益慰行医的事迹足以让人们敬佩,但他本人却认为自己还有不足。
在没患病以前,华益慰看病考虑的是选择哪种方式成功率更高,术后恢复更好,这是基于理性与知识的专业判断。
可在遭受这近一年折磨后,华益慰觉得作为一名医生,不能只考虑手术是否成功,还要考虑病人术后的感受与体验。
“真正让你康复的,绝对不仅仅是药!”
饱受病痛折磨的华益慰认为,医生需要在生活质量和疾病间进行取舍,要考虑哪一方面对病人更有益,要尽量减少可以避免的并发症与后遗症。
在与华益慰谈话后,于聪慧深受感触,决定在之后贯彻这样的理念。
“后来,我们接受了华主任的建议,在为以后的胃癌病人治疗时,改进了手术的方法:能不全切的尽量不全切;必须全切除的,也改进了术式,想办法将胆汁和肠液引流掉,使其减少向上返流,并想办法用肠子成形后代胃,使食物仍可以像在胃中一样停留一下,这样病人就舒服多了。”
“现在,我查房时,问接受了新术式的胃癌患者感受如何,他们脸上总是露出笑容。每到这时,我就会转过头去,不想让病人看到我的泪水,因为我想起了华主任,他一辈子都在治病救人,到最后去世时,忍受着那么巨大的痛苦,还在为患者着想,还在为患者造福……”
在去世前,华益慰虽然不能继续再亲手帮助病患,却依旧留下了造福万千患者的理念,这就是一位医生的德行。
在生命最后时刻,一生没提过个人要求的华益慰,向组织提出了最后的一个要求:“我的病已无力回天了,不要再使用那些昂贵的药品,做昂贵的检查了,只要能让我稍稍减轻痛楚就好,为国家省一点吧。”
年8月12日下午6点,华益慰医生与世长辞。
在临终前,华益慰留下了遗嘱,“我愿以我父母曾经的方式作身后的安排:不发讣告;不作遗体告别;不保留骨灰;自愿作遗体解剖……”
生前不收红包、不开贵药的华益慰,在临终时却要求不搞遗体告别,不留骨灰,他只要求捐献有用器官。
华益慰去世后,他生前医院在改革下,医院第七医学中心,但华益慰医生的精神却一直流传了下去。
年6月24日,华益慰医院建成。
年10月15日,以华益慰医生命名的“华益慰专家医疗队”行程万余公里,为青藏线多名官兵提供体检和医疗巡诊服务。
年6月28日,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用“快闪”形式,开展“传承华益慰精神,争当华益慰传人”活动。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发布《百年百事(86)当高超医术和高尚人格完美结合》,纪念华益慰医生一生的贡献。
华益慰医生去世了,可无论是在危险的救灾现场,还是在偏远的边区哨所,都能看见华益慰医疗队的身影
华益慰医生再也不能为病人治病了,可“不能单纯治病,而是要治疗患了病的病人”的临终感悟,至今也在为一线医生们提供指引。
华医生,走好!
信息来源:
解放军报《华益慰的人生“细节”》
人民网《心系患者忘了自己》
健康时报《一位名医的临终醒悟》